不仁不义无情冷血利字为先的韩立为何守信?(2/4)

的梦想只是一种幻想,愚民政策虽然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广泛运用,卓有成效,但自律的效果却极其有限,掌握权力的执政者经常成为破坏规则的带头者。

老子崇尚天道、顺应自然,反对束缚人性,然而他的观点难以自圆其。他主张要压制的智慧、情感和**,恰恰都是不变的人性,所以其实他自己本身就在倡导压制人性。之所以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老子错误地判断了人性,他没有把智慧、情感和**归入人性的范畴。

很难想象以老子的智商,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是看不到这一点,只是自欺欺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已。因为按照老子的逻辑,智慧、情感和**会把人类带入深渊,如果它们是人的天性,是天道程序的设定,那么就意味着一个严重的结论:老天要让人类灭亡。

自从人类有了智慧,有了独立意识之后,就不会再盲目无条件地服从本能的指引,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从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个人喜好的角度出发,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从理论上来,老子“崇尚天道、反对人道”的主张,必须在有圣人般自律精神的执政者的主导下,依靠人道规则的强制,才有可能得到实现。然而以人道规则的强制来实现反人道规则的主张,这本身在逻辑上就站不住脚。老子最终发现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堆“完全正确的废话”,根本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他不得不哀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既然人类不可能倒退回灵昧未开的时代,排除智慧、情感、**的干扰,本能地遵守天道规定的自然秩序,那么就只能退而求次,通过制定尽可能完善的人道规则,来重建秩序,告别混乱局面。

孔子认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人道秩序的基础,是“仁、义、礼”,但老子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信”才是人道秩序的基石,这就是他为什么推崇“信”的缘由。

三、为什么“信”是建立人道秩序的基石

什么样的人道规则才是最理想的呢?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制定人道规则应向天道学习,应符合自然规律。历史的实践证明,摩仿天道规则制定出来的人道规则,是最合理的,其仿真程度越高,效果就越好,越成功。

老子,天道“独立而不改”,意思是天道程序一旦开始运行,就完全独立,不会因为人为干扰而随意改变。它包含了以下2层意思:1、天道程序是事先明确的;2、天道程序是不能更改的。

这里体现的就是一个“信”字。“明确”是“信”的前提,假如一个人明天会下雨,你可以考虑信还是不信;但如果这个人含含糊糊地明天可能会下雨,也可能不下雨,了跟没一样,你还有必要考虑信还是不信吗?

明确了的东西就不能再改变,这就是“信”的含义。不管是天道还是人道,“信”都是程序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现游戏规则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这个游戏你有办法玩下去吗?假如你在老老实实地按照规则玩游戏,按部就班地辛苦升级,却发现许多人开着外挂,无视游戏的设定,逍遥于规则之外,火箭式地升级,这样的游戏你还玩得下去吗?

人道规则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人治社会为什么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信”字:1、执政者个人了算,上级的话就是规则,而个人的观念和喜好是随时在变化的,你的眼中看不到明确的规则,只好时刻注意揣摩上意,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要有“政治敏锐性”;2、执政者自身不受约束,可以随意更改规则,对自己亲近的人仁,对自己讨厌的人狠。这样的游戏,会有人愿意陪你一直玩下去吗?

法制社会总结了人治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法律的特点是:1、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有明规定,是确定无疑的;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因适用对象的不同而随意更改。这里面充分体现的也是一个“信”字,与个人信用不同的是,这种作用于全社会的人道规范,体现的是“公信”。

一个政权的稳定,要以秩序为基础;而人道秩序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公信力。一个政权及其背后的人道规范的崩溃,排除外族入侵的因素之外,大多是缘于公信力的流失。其原因来自于2个方面:1、制定规则时留有后门,弹性过大,在制度上为突破规则提供了便利;2、在规则执行过程中存在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特权阶层可以践踏规则。

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执政者如果自身不讲信用,导致信用不足,老百姓就不会再相信他,公信力就荡然无存,政权就相当危险。目前我们国内正处于这样的危险之中,前些日子的“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引发轰动效应,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四、“诚信”才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在凡人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韩立这个不仁不义、无情冷血、利字为先的家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