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一代女皇】(2/4)

着又用死来威胁我,你不要忘了我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上。眼见李治要爆发了。

就在此时,长孙无忌见事态越来越严重,赶忙护着褚遂良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也不能加刑!”

先帝又是先帝,我难道就走不出先帝的影子吗?

李治强压着怒火,挥挥手,众人便都退下了。

褚遂良已经没有市场了。如果再让他出头,一定会激怒皇上。反而会弄巧成拙。于是,长孙无忌又把韩瑷和来济推到了前台。

韩瑷对唐高宗说:“王皇后是先帝为陛下亲自选定的媳妇。没什么过错就要废黜,会有负面影响的,愿陛下以社稷为重,三思而后行。”说完后,开始呜咽哭泣,一个大男人一把鼻涕一把泪,不到动情处,绝对不会如此。

唐高宗对此采取冷处理,一言不发。本以为韩瑷会很知趣。不再进谏,没想到这人要一条道走到黑,第二天又来了。内容与昨日无异,但感情更加悲切。这还没完,他接着又上了一道奏疏,说皇后是用来母仪万国的,女在德而不再色,愿陛下悬崖勒马,不要给后人留下笑柄。他甚至把武则天比作祸国殃民的妲己、褒姒恫吓唐高宗。

来济也进谏道:“王者立后。只能从名家闺秀中选,这才是众望所归。”

虽然唐高宗认为这些言论都是陈词滥调,可以忽略不计,但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他还是有所顾忌的。在七位宰相中,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明确表态反对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说话。但很明显也是持反对意见的。此外还有侍中崔敦礼,年事已高。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始终称病没有露面的李勣没有表态了。皇后废立的事牵动了这么多的宰相,阻力之大超乎了他的想象。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退朝后,烦闷的唐高宗与武则天商量。

“所有的宰相都反对吗?”

“不,李勣身为宰相却一言不发”

“他一定有苦衷,也许是我们的突破口。”

于是,唐高宗密召李勣入宫,询问他对废立皇后的意见。

李勣是何许人也?李勣,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将。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民间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他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在大殿中,君臣二人开始对话。

“身体可好?”

“托皇上的福,没什么大碍。”

“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褚遂良等人极力反对,这事儿该怎么办呢?”

李勣本不想趟浑水,最终还是躲不过,只好硬着头皮上了。说心里话,他是支持唐高宗的,但官场上的人说话都是云里雾里的,不轻易露骨地说出自己的立场。再说,如果举起支持唐高宗的旗帜,以后在官场还怎么和长孙无忌这些反对者相处,必定会受到排挤。

于是,李勣微微一笑,说道:“此乃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来都是如此。李勣的寥寥数语如拨云见月般让李治恍然大悟:我是当今天子,立后是我自己的事,没必要征得这帮老家伙的同意。

唐高宗一下子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更加坚定了废立皇后的决心。

此时,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许敬宗也在朝中广发议论,内容无非就是,天子立后,与臣子何干,不要妄生异议等。

于是,唐高宗决定排除一切干扰,快刀斩乱麻,立武则天为皇后。谁惹怒皇帝,谁肯定就没有好下场。不久,最激烈的反对者褚遂良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

反对派一看把皇帝惹毛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一下子集体沉默了。

老虎不发威以为我是病猫。看到反对派一下子变乖了,唐高宗心里那叫一个爽快。武则天也非常兴奋,因为她知道自己当皇后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六宫新主

皇后废立之争已经接近尾声,废谁立谁,大局已定,只等唐高宗下令了。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诏:

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说王皇后和萧淑妃毒害皇上,这种罪名唐高宗都能想得出,真是愈加之罪。何患无辞。王皇后本想让武则天和萧淑妃斗个两败俱伤,自己好从中渔利。没想到却是引狼入室,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当年和她争风吃醋的萧淑妃反倒成了一个战壕的难姐难妹。老天和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王皇后对此只能默默接受,因为她是失败者,除了忍受屈辱外,她没有任何申辩的权力。

一切都无法挽回了,王、萧二人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新主人武则天将粉墨登场。王皇后和萧淑妃随即被置于别院。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势,全家遭殃。风水轮流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