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纠结】(3/3)

苏湛回道:成大事者必须有天下奇才相助,看看你身边都是些什么人?

不过一些长安的赌徒,拿天下和身家性命做赌注,焉有成功的道理?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把我这把老骨头送回家乡。能够见到先人。

苏家在关中属于名门望族,往上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苏则,苏家在武功树大根深,同族的苏绰、苏亮等都是有影响力的名士。

萧宝寅肯放过苏湛吗?

萧宝夤一向对苏湛非常敬重。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各有志,算了吧。所以也没有为难他,放他回到了家乡武功。事实证明。苏湛是有眼光的,后来。而同样才干过人的姜俭因为受萧宝夤的重视而为人所嫉,在萧宝夤大败之际为城人借机报复杀害。

萧宝夤造反的消息传到洛阳的时候,关西行台特使周惠达还在京城,有司打算将他拿下问罪,周惠达听到风声立即逃走了。周惠达经过潼关的时候遇到好友杨侃,杨侃认为萧宝夤反状已明,劝他不要做羊入虎口的事。

周惠达很自信:就是因为我不在身边,萧王才被别人误导要造反,我回来就是说服他回心转意。杨侃摇摇头,他没有为难好友,于是周惠达过潼关顺利见到了萧宝夤。

然而,此时的萧宝夤已是骑虎难下,如何肯改弦易张?周惠达本忠信之人,见事已至此,不忍抛下主公不管,只好留下来跟萧宝夤同生共死,萧宝夤以其为中书舍人,处理文书事宜。

萧宝夤以长安为中心,派出三路人马攻打临近州郡。萧齐军包围了华州,对岸的河东豪杰纷纷响应,正平人薛凤贤反于东雍州,龙门镇将河东薛修义占据蒲坂自称黄钺大将军。萧齐军郭子恢部袭取潼关,然后进军上洛。

洛州刺史董绍宗善于安抚百姓,平时对属下经常用点小恩小惠什么的,所以很受爱戴,在上洛威望颇高。萧宝夤反后董绍宗立即给朝廷上书,表示愿意带瞎巴三千生食蜀子。

孝明帝接到上书后有点闹不明白,瞎巴?瞎眼的巴人?瞎子也能打仗?还是徐纥解了皇帝的疑惑,原来巴人和蜀人祖上都出自现在四川一带,巴蜀之人彪悍善战,所以平蜀后巴蜀豪族被朝廷异地安置,上洛就是巴人聚集区,而长安和潼关之间聚集了不少蜀人,上洛郡守泉企出自巴人豪族,十二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县令。

巴人凶悍勇敢,打仗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害怕为何物,只管像瞎子一样向前冲锋,故有“瞎巴”之称。萧宝夤造反后,长安附近蜀人积极响应,所以萧宝夤军以蜀人为主力。

因此,董绍宗才放下如此狠话。孝明帝大笑,当即批示照准!没等董绍宗出兵,斥候来报长安军进犯。董绍宗当即命部将泉企带三千泉家子弟兵迎战齐军,双方连战数日,泉家子弟兵阵亡二十余人,但郭子恢不能前进半步,只好退回潼关。

上洛是长安的一道门户,关东进入关中的道路有三条,潼关、华州、上洛,潼关、华州已经收入囊中,萧宝夤不甘心拿不下上洛,于是再次派兵万余趋青泥,诱动当地巴人图谋上洛,上洛大姓泉、杜中不少人暗暗响应。

董绍宗和泉企果断地向二姓异动分子发起袭击,二姓子弟散走,萧宝夤失去了内应,也见识了董、泉两人的本事,从此不敢再打洛州的主意。对于萧宝夤的叛乱,洛阳政府非常重视,而且反应迅速,胡太后重新启用北征失利被撤职的长孙稚为行台西讨。

长孙稚最近因为背上长疮一直在家休养,朝廷诏命一到,立即领着铁小儿们入朝辞行,长孙稚疮伤还没好利索,儿子长孙子彦患脚病拄着拐杖,此情此景令朝臣们大为动颜,胡太后哽咽着说:爱卿患病,我真不想劳动你,可除了你,派谁去我能放心呢?

见太后如此动情,长孙稚激动地回答:死而后已,不敢不效力。尚书仆射元顺跟左右的人说:国家危难之时,病人出征,我们真是惭愧啊。从潼关逃回的杨侃被任命为行台左丞,说起来杨侃还是长孙稚的老部下,杨侃出身名门,少年自负,一直到三十岁才肯出来做官,一出道就是跟着长孙稚混的。

这时,一位年届弱冠的年轻人赴朝廷请战,年轻人来自关中豪门韦氏,名叔裕字孝宽,武威郡守韦旭之子。长孙稚当然知道获得关中大族支持的重要性,韦叔裕被任命为统军随军出征,此行对韦叔裕而言可谓名利双收,最重要的,他被杨侃看中做了杨家的女婿,能攀上弘农杨家是莫大的荣耀。

不久的将来,韦叔裕将以韦孝宽这个名字名动天下。曾经追随元颢西征的羊深兼黄门侍郎随军参谋,班底凑齐后,长孙稚带上英雄儿子们出发了。(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