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纠结】(2/3)

道元。钦差大臣被杀,案子捅上天了,加上命案发生在雍州辖区内,身为雍州最高行政长官的萧宝夤必须给朝廷一个说法。

于是,萧宝夤将盗贼入户谋财害命的有关案情上报朝廷,并针对有人诬陷说自己戕害朝廷大使的说法为自己辩解,同时痛斥杨椿父子背后搞小动作污蔑自己。奏章呈上去后。直如石沉大海,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廷没有任何回音。

虽然说没有消息可以认为是好消息,但此时做贼心虚的萧宝夤如惊弓之鸟。朝廷越是这样不闻不问,他越是觉得杀机四伏,就这样整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他相信,说不定哪一天,朝廷取自己命的特使会突然出现。

左右谋臣将士们劝萧宝夤早做决定,犹犹豫豫之中,萧宝夤终于把心一横扯旗造反称帝,正式宣布同大魏朝决裂。其实,萧宝夤这么做真的很无奈。说句不好听的,这是上下猜疑的结果。

如果,萧宝夤一开始就有造反的想法,他又怎么会纵容部下杀掠百姓,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首先得收拾民心,但萧宝夤的做法连叛军也不如,这一点,魏兰根看得很清楚。杨椿看不惯萧宝夤的作风。两人的行事风格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并不代表对朝廷不忠心,要说逼反萧宝夤,杨椿父子是推脱不了干系的。

在关中地区。萧宝夤的齐朝皇族身份一点号召力也没有,随着南朝的更替,晋朝在长安地区的影响早已消失殆尽。关中人民已经习惯了北魏的统治。

反正,不管谁领导。老百姓该种地的种地,该放羊的放羊。当初晋军北伐时百姓夹道欢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关中人们早已对汉人政权伤透了心。除了保命,萧宝夤实在找不出谋反的理由。但是,一旦称帝,萧宝夤实际上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四面楚歌的位置

南边的梁朝跟自己有国破家亡不共戴天之仇,北魏方面自然不会容忍自己的背叛,跟自己打了三年的高平叛军更不会俯首称臣。

所以,萧宝夤不造反是等死,造反就等于找死。这一点连军中的下级军官积射将军王盟都看得很清楚,王盟出身武川豪门,曾经随破六韩拔陵造反,拔陵失败后流落中山,响应朝廷号召前往关西战场加入了萧宝夤的西征军。因为看透了萧宝夤称帝的前景,王盟悄悄离开军中在民间藏匿起来,补充一点,王盟是宇文泰的舅舅。

萧宝夤原来节制的几路兵马中,崔模、伊瓮生已经战死沙场,卢祖迁选择了继续为新朝效忠,雍州豪族武装首脑侯终德成为萧宝夤的坚定支持者。长安城变了天,大魏的旗帜放下来,代之为大齐的旗帜,萧宝夤齐朝皇族出身,在大魏的封爵又是齐王,所以称帝后自然国号继续称为齐朝,改年号隆绪,立百官,等到黄道吉日举行开国大典。

一直心里不太踏实的新皇帝特意命人找来杜陵人李顺兴为自己推算命数,李顺兴可是长安一带的名人,传说他隆冬季节常常身穿单衣赤着脚丫子在冰上行走,时不时还扎到冰冷的河水里冬泳,更奇的是他说的一些未来的事往往灵验。萧宝夤问道:先生看朕可以做几年天子?

带着一顶道士帽、满口酒气的李顺兴随口道:天子嘛,有百年天子、十年天子、一年天子、百日天子,这事我可说不准。

萧宝夤大笑:竟然还有百日天子!就在大家忙活着新朝开基的时候,出身关中大族的行台郎中苏湛正巧卧病在,萧宝夤没有忘记老部下,苏湛人才难得,要真正做一番事业有这样的人支持很重要。

苏湛的从母弟开府姜俭奉萧皇帝的命令充当说客,姜俭深受萧宝夤恩遇得以参谋军机,所以一向视萧宝夤为再生父母,萧宝夤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姜俭见到表兄,转达了萧宝夤的话:南方的萧衍对我恨之入骨,元略受萧衍的指派要来抓我。朝廷又派郦道元前来,这个人的情况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

我不能坐以待毙啊,为自己身家性命打算,这大魏的臣子是不能当了。今后的死生荣辱,愿意跟你一起面对。

苏湛听姜俭说完一言不发,只是放声大哭。姜俭好一段劝:兄长哭什么啊,有什么不能好好说吗?苏湛一抹眼泪,开口道:我全家百余口都要被屠杀了,我能不哭吗?姜俭还是不明白,这哪跟哪啊,我这哥哥是不是得病变傻了?

苏湛慢吞吞地说:你给我传话给齐王。齐王当年一无所有投奔我朝,譬如穷鸟投林。全靠朝廷赠给羽翼,朝廷对您不薄啊。现在朝廷多难。你不但不能好好报答,反而要趁人之危,听信没有智谋的人挑拨,打算以羸弱之兵守关问鼎。

现在朝廷虽然问题不少,却还没有到马上灭亡的时候,我看到了大王败亡的结局,我苏湛断断不能拿全家百余口的性命跟大王去殉葬。姜俭见苏湛心意已决,只好独自返回复命。

萧宝夤一向与苏湛友善,两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上下级的范畴。所以萧宝夤以为苏湛不肯帮自己是因为自己造反之前没有先跟他通气闹情绪,同为武功苏家人,苏让就欣然接受了自己的任命。于是萧宝夤再次让人传话:我是为保命故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没有实先跟你商量,主要是怕你打击我的情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