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凡人文学地位与读者知性框架(2/2)

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冰封在心底无尽的思念回味中……

第二,忘大,起点少见的故事的高手。这点,我想任何人都不敢否定。忘大的故事,有张有弛,有**有低谷,峰回路转,当你刚刚诅咒他写得平淡之时,突然又奇峰突起,让你目不暇给,让你又羞又愧。魔道入侵,身为弃子,居然通过古传送阵柳暗花明;当你刚刚义愤填膺地骂他又玩功力下降的把戏,不料接着就发生了和天澜大草原绝顶高手过招的惊悚传奇;本以为他逃到大晋该低调做人,结果又穿插了和万年尸王不得不的桥段;而你以为韩立又要像以前装成低阶修士混入白露书院之时,偏偏什么皇清女道观跑来横插一脚……总之,乱花渐欲迷人眼,你看忘大的书,要做好时时被雷的心理准备,更要做好耐得**也要懂得欣赏平淡的铺垫的过人心理素质。

值得提醒的是,构思修仙类情节,完全靠作者的大纲框架掌控和胸臆自述,难度系数,远超历史架空类,比如《回到明朝做王爷》,虽然月关也是故事的高手,但不管怎么着,它还总有个现成、明确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线索作为参照系,可《凡人》就完全不同了,作者的才气想象和题材驾驭能力,更加显得至为关键。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长达千余章的故事里,既有主线又有分支,既有大坑又有坑。虚天鼎的伏笔,跨越了近500章才陡然大放异彩,阴冥之地天符门的传话嘱托,也是要几百章之后,才能在大晋风云里得到了结。而梵圣真片——明王诀——三头六臂神功,更是横跨、包含了魔、妖、佛三界数万年的隐秘,哪怕现在它仅仅还只显露出冰山一角!

忘大的情节构思,如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层层递进,如茧抽丝,叫人欲罢不能,这才是《凡人》的真正魅力。真正看懂、看进去的读者诸君,绝不该只会傻兮兮地询问什么南宫何时解封,而是应该关心大庚剑阵究竟与天南化神期修士有何渊源?血色禁地、玄天仙藤等等,是否就是韩立化神飞升的突破口等等。你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饭粒而不是伪凡迷……

第三,关于做真正饭粒所应具备的知性框架。我始终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应该是茶壶与茶杯的关系,只有作者拥有渊博的学识素养,才能给读者以知性的愉悦感,才能给自己的作品打下深厚牢靠的基石。凡有华人处,都有金庸的流传,为什么?写武侠的作家海了去了,为何只有金大大能达到这个高度?无他耳,因金大大学识渊博,将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中国源远流长的佛、儒、道、武、侠等多种化传统融汇于一炉,造成了雅俗共赏的盛况。

所以,我们作为饭粒,反过来,要想真正认识到忘大构思的妙处,体味、获得知性的愉悦感,自然也应多多了解一下以道家等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宗教与修仙化。否则,你很难获得更高境界、层次的阅读快感。在此,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比如,忘大提到儒家的修炼浩然之气,你当然要知道其出自于孟子,感兴趣地话,你不妨读读王阳明在山中修炼到极致,能预知百里外访客的趣话。如果你读读山海经,风希、噬魂猴子之类的怪兽,你也就能见怪不怪、大赞一声忘大真是了得。

书中最神秘莫测的梵圣真片和所谓明王诀,你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妖、魔的功法,会和佛界神通扯上关系。其实,你要是弄清了佛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就很容易明白了。佛教缘起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金刚护法神,和印度古神魔如梵天、湿婆(三头六臂神)等本就大有关联,佛教从原始佛教过渡到大乘显教(我国内陆主要流行显教,如禅宗、净土宗),最后发展到金刚乘密教(宗)阶段,佛教与印度教结合得就更紧密了。等到佛教密宗随莲花生大师一路降妖除魔传到西丶藏,再糅合西丶藏本土充满神魔传奇色彩的原始苯教(有兴趣去看看格萨尔王和鬼吹灯藏地寻宝卷),佛教更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这很自然,佛教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最终本土化,像禅宗的出现,就是佛教和中国玄门相磨宕的产物),在藏传佛教里面,由于藏地生存环境的恶劣,神魔传根深蒂固,结果本来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大都被改造成还拥有能降妖除魔的金刚忿怒身的一面,这个金刚忿怒身,有时候也叫明王。像殊菩萨,演化为大威德金刚,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连我们熟知的观音菩萨,都有令人怖畏的马头明王之相……各位道友,回忆一下你见过的藏地的巨幅明王唐卡,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忘大很聪明地没有安排韩立去修行参禅打坐的显教(这和韩立的性格、修炼路数太不吻合了),而是修炼降妖除魔的密教明王诀,可谓用心良苦,读者诸君,你如了解上述一二,自当更能获得阅读快感,嚯嚯!!

。。。。。。

收集人:妹妹拖着洋娃娃。。。。。。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