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之三:趋利避害(3/4)

的人,他有什么能力去帮别人?一个不懂得自爱的人,他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吗?一个连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好的人,他怎么去处理公共事务?一个连自己的利益都保不住的人,他怎么去维护大家的利益?

比如跑跑,如果他手上没有那么多法宝,能在和慕兰人的大战中力搀狂澜吗?能在封印无边海的魔气时出那么大的力吗?

所以老子,只有懂得自重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儒家的“重义轻利”、“先人后已”,根本就是孔夫子的一厢情愿,完全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哪位道友在现实生活中,有见过这样的人:总是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总是先让别人捞足好处,自己白干也无所谓?

天天不得不把“义”字挂在嘴边,实际上你又只是凡人一个,做不到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大家就一套,做一套,变得越来越虚伪。

凡人这本书,好就好在真实。它一把扯开罩在现实世界脸上的温情面纱,擦去那层厚厚的脂粉,让它的真实面貌暴露无遗,这也许会让儒家卫道士们感到恼火,贫道却要大声叫好。因为贫道宁愿看到真实的丑陋,不愿意看到虚假的美丽。更何况在贫道看来,真实的才是美丽的,虚伪的东西,装饰得越漂亮,就越让人感到恶心。

(四)

在凡人书中,自私自利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滔天罪行,而是人的天性,那凡人会不会助长“唯利是图”之风呢?

不会的。因为凡人一再提示:在“趋利”的同时,要注意“避害”,唯利是图是有害的。

利和害往往是连在一起的。比如第八百三十章《吞婴》中,跑跑和紫灵好不容易找到了灵烛果,紫灵深吸了一口气,一扭秀首,冲韩立建议的道:“我这就过去,将此果摘下,省的夜长梦多”。巨大的利益就在眼前,激动是难免的,连紫灵如此理智的人,都有些失态了。但如果真就这么过去,也许就要对她造成伤害了,看守灵果的异兽可不懂怜香惜玉的。

在利益面前,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利令智昏”。比如前例中的紫灵,在灵烛果面前,智商最少打了五折。

所以老子:五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靡靡之音让人听不到其它东西;山珍海味吃腻了,嘴巴就会没感觉,你的味觉就退化了;经常参加很刺激的活动,人会越来越疯狂;珍稀的灵药、法宝、炼器材料,会让人智商降低,行为失常。〖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八百二十三章《血咒解禁》中的南陇侯和鲁姓老者是最典型的例子。二人对此行的危险已有所觉察,比如鲁姓老者就提出水潭如此之深,苍坤上人怎么可能知道下面有血咒之门的存在?而本章节“南陇侯和鲁姓老者一看清楚石门的碎屑后,脸色均都大变起来。这些碎石屑切口处,竟然象人一般,汩汩地流出暗红色的黑血来。而那种腥臭气息,正是从这些黑红之血中传出。此种情形实在是不出的诡异!”可见古修们对后人可能发现并尝试破开禁制的行为,早已有所预料,并以此方式作出了警告。二人显然已接收到这一信号,才会脸色大变,其实心里已有一定的警惕。但接下来在古魔变出来引诱他们的“天元果”、“补天芝”、“金雷竹”面前,两位奸猾似鬼的老头,脑子进水了,智商降低了,行为失常了,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最终成了古魔的点心。而古魔懂得变化出灵药来引诱他们,显然对于人的天性极为了解,把握得很到位。

在“趋利”的同时,如果不懂得“避害”,是要死人的。如果为了贪图一点好处,赔上一条性命,那真是划不来。老子嘲笑:名声和性命相比,哪个更亲?性命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没捞到好处与赔上条性命相比,哪个更糟?〖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跑跑却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八百三十一章《异兽》中,面对紫灵提出去采摘灵烛果的请求,跑跑很冷静:“不用心急,此灵草待在此处如此多年,不可能没有什么东西守护的。否则,外边即使有幻阵遮掩,灵果也早被其它灵兽吞噬了”。在巨大利益面前,他还能理性地分析:“你看那灵草顶部有两处明显被咀嚼过的残痕,应该有两枚灵果被守护古兽生吞过两次了”。正是凭着超乎寻常的冷静,不会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总在适当时机做适当的事,跑跑才能屡屡得手。

(五)

怎样才能在“趋利”的同时,又做到“避害”呢?关键在于在“逐利”的同时,要时刻牢记:不可“利欲熏心”,要懂得适可而止。老子:执着追求圆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命不长;钱太多了,很难守住;富贵骄横,自己找死。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就要懂得收敛,这就是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