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弃船登舟(3/4)

指着来向问道:“你们是从渡口过来的?”

“是啊。怎么了?”

何天遥不解老者为何这般惊诧。

老者的脸色渐趋和缓:“哦,那个渡口已经废弃许多年了,没想到还有人会在那儿下船。”

“怪不得那么残破呢。”颜子召道。

老者从身底下拿出一根烟杆,又从旁边煮茶的炉子里就了块火炭,唆了起来:“要说以前,那座拨风渡可是有不少人的。后来此地不太平了,也就没什么人来了。”

“怎么个不太平?”何天遥问道。

老者招呼两人在铺外的桌旁坐下,絮絮叨叨开始说了起来:“说来话长,我们这座小镇,名叫通水镇,是几座山之间唯一一条低地通路的末端,要想从拨风渡登船,必须得经过我们通水镇。”

“以前这里想必很热闹咯?”颜子召环顾着四周。

“那是。不过也是沾了拨风渡的光。自从外山来了一批土匪,加上罗生江中游的匪祸,沿江许多码头和渡口都没什么人去了,久而久之就自然废弃,拨风渡也是其中之一。”

颜子召闻言大惊:“这里依然算是罗生江的上游,连这儿都闹匪患吗?”

“公子有所不知,罗生江中游的那三座山峡叫‘大三槛’,我们这儿的外山叫做‘小三槛’。‘槛’是指像高槛一样难以逾越。”老者边说边叹,“真是世风日下,匪患如此猖獗,官府却忙于战事,不来清剿。攘外必先安内,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拨风渡废弃了,通水镇就变成了‘死水镇’,‘小三槛’的山匪截不了金楼船那种大船,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了山周围的村镇。我们这里是谷间通路的最尾端,向外逃也不方便,只得留在这片是非之地,唉。”

到这会儿,颜子召与何天遥才明白姜怜语为何嘱托两人快去快回,休生事端。

颜子召又问:“老丈,既然陆路出不去,你们为什么不渡江呢?渡到对岸不就能离开‘小三槛’了么?”

老者在桌沿上磕了磕烟杆,目视远方:“‘小三槛’又不是只在罗生江东岸,‘三槛’中有‘一槛’在西岸,就像是一道闸门卡在江上,根本逃不远的。你们能顺利登岸而没被匪徒发现,纯属运气好。再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已经过惯了这里的日子,离开这里,又能去哪里呢?”

颜子召点了点头。由于“大三槛”的乌陵峡、金顶峡、独明峡全都在罗生江东岸,所以他刚才想当然地以为“小三槛”也都在东岸呢。原来“小三槛”两东一西,将这段江水两岸范围全都罩住,怪不得拨风渡被废弃了。

好一番凄凉的无奈。颜子召与何天遥虽然同情,但却爱莫能助。

“你们若是没什么要事,就赶紧趁夜离开这里吧。”老者劝道,“你们不是本地人,他们不知道有外人来,所以不会大肆搜寻抓捕,如果小心一点,可以避开陆上和水上的守卫。不过万万不可再继续往北去了,一旦进入‘小三槛’的视界范围之内,任你们插翅也难飞!”

两人称谢,又提出购买干粮一事。老者挺客气,将店铺里的干粮全都拿了出来,可是总共也没有多少。何天遥过意不去,想多付些钱,可是老者说什么都不肯收,理由是收下钱也无处可花,反而会被来扫荡的山匪给抢走。在老者的催促之下,两人只得带着干粮离开了通水镇。临出镇前,老者再一次叮嘱两人务必要走陆路。

一路感慨着此地民生的凄苦,两人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拨风渡。幸好,姜怜语安然无恙,依旧端坐在那艘小舟之上。

“为何如此惊慌?”姜怜语老远就问,“莫不是惹了什么麻烦?”

颜子召没好气地说:“还不是因为担心你?”

姜怜语却丝毫不领情:“不劳你们担心,我自有分寸。”

“既然你知道‘小三槛’闹匪患,就不要再走水路了吧?失去了金楼船的庇护,我们根本过不去这‘三道槛’的。”何天遥道。

“区区‘小三槛’就把你们给吓住了?”姜怜语站起身来,开始解船缆,“那以后的‘大三槛’又当如何面对?”

两人听了倒吸一口凉气。颜子召道:“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你还真打算驾这一艘小破船通过三大山峡啊?”

“有何不可?”

“你要真能通过,这等‘丰功伟绩’恐怕得惊动全天下了吧?”

“一方山匪,不至于牵涉到‘天下’二字。天大地大,你们的眼界还是狭窄了些。上船!”姜怜语道。

两人踌躇了一下,还是上了小舟。颜子召小声对何天遥道:“你我怕是上了一艘贼船呐!”

“背着我耳语什么?大丈夫何不坦荡一些?”姜怜语头也不回地说。

“我是觉得肚中饥饿,想吃点东西。姜姑娘,喏,也分给你一些。”颜子召道。

“我不需要,你们吃吧。”姜怜语在船尾坐下,把舵前行,“把钱还给我。”

何天遥赶紧将钱袋抛了过去。姜怜语接下后随意一掂,问道:“老丈没收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