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帝国】(2/3)

倒悬为名,以解放马邑百姓为己任,在自家门墩上,慷慨陈词怒斥朝廷官吏,大意就是形势危急,朝廷已危如累卵,全国各地的革命形势已如星火燎原,各地已纷纷为争取自身权利揭竿而起,大丈夫岂能任人宰割,空怀才学武功而老死户牖之下云云。

当然啦,落脚点可不能忘了,那正是这位被抢了女人戴着绿帽子的王大人。一通大忽悠,热血沸腾之际,王大太守便被祭了旗。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送命,王大人算霉透了。

形势的发展超过了刘武周最初的设想。造反闹革命本来不是初衷,更没有那么高尚。

起因也就仅仅是自个的生理需要。为一个自个喜欢的女人!这个稍显龌龊的想法自然不可能在白天的起事动员会上出现,不过刘同志晚上回去可以好好品味了。是否抱得美人归不得而知,但如何管理安顿这些个跟他杀了上司的这帮弟兄们,成了首要问题。

不过问题在这里根本就不存在,刘同志已然被形势绑架了,不容他有其他想法。开仓放粮是唯一英明的选择。

在活命为唯一目标的那个乱世,粮食几乎等同于生命。此等义举换来人心的同时也迅速集结了万余人在自个麾下,这有了人有了枪还有粮,还等什么?这政权就立马成立,刘武周当仁不让自称太守。不过太守的日子也不安生。很快,马邑易帜的消息传到了附近郡守的耳朵。

虽然当时边民造反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以下犯上,校尉杀太守这事实在看不过去。马上,附近雁门郡郡丞陈孝意领兵来讨。

马邑这地本来就是在边境线上,属于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个地方碰撞,两种文明的交汇带来的是却是杀戮和贫瘠。

游牧民族很奇怪,他们什么都不生产,就等着上天的赐予,遇到雨水充足的季节,他们杀牛宰羊,一通海吃,跟着水草充足的路线一路游牧,所谓“逐水草而居”。

不过一旦遇到干旱冰冻的恶劣天气,没吃没喝时,这便骑着疾如风电的蒙古快马,挥舞着蒙古弯刀,直冲下蒙古高原,奔着汉民族就来了,目标就一个字:“抢”。

什么吃的、穿的、用的包括身下的女人,统统都要。从秦汉以来,汉民族没一天消停过,中原王朝的皇帝一上位就修长城,增加戍边经费,一刻都不敢懈怠,我看中国封建史其实就是一部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史。废话不表言归正传。

为了抵御当时突厥族的入侵,大隋王朝在山西中北部部署了五个郡,大量兵力充实其中,分别为马邑、西河、楼烦、雁门和太原,由太原留守李渊负责整个兵防。在李渊同志的消极部署下,雁门郡丞陈孝意带领大队人马杀气腾腾前来平叛。小刘同志面临起事以来最大的考验。

小小的马邑,刚刚凑起来的万把人,陈孝意当月便带领人马前来平叛,形势很危机,小刘很紧张。不过聪明的人总是会想到办法的,北部的突厥便是可以依靠的对象。本来楼烦和马邑是战备前线,现在倒好,刘武周主动投诚,向始毕可汗称臣,以求外援。

始毕大喜过望!看来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啊,真像在做梦。大喜过后,始毕马上点兵选将,助刘武周进攻陈孝意的雁门军,没几下,雁门军便在突厥援军和刘武周马邑军的内外夹击下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奔回了雁门郡。刘武周再接再厉,继续扩大战果!三月,攻下楼烦。紧接着,攻下了杨广的行宫汾阳宫。

这下非同小可,因为汾阳宫是杨广的行宫,相当于西安的皇宫,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小刘同志不仅拿下了汾阳宫,将里面金银财宝席卷一空之外,顺便将杨广的妃嫔美女全部收编,一道送给了始毕可汗作为见面礼。始毕可汗都呆了!这也太顺了啊。

立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赐狼头纛,作为对小刘同志忠心的表示。可汗本来跟中原王朝的天子是对等的,这突厥封刘武周为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大概他们认为刘武周跟他们一样,他们的天子统治突厥,刘武周代替他们统治中原吧。

狼是突厥的图腾,赐狼头纛也就意味着突厥把小刘当成自家人了。不管怎么说,一场危机总算化解。不过小刘是不会仅仅满足于马邑和楼烦两个小郡的,他的胃口很大,周边的地盘他也要。很快,在突厥的支持下,新的战斗打响了。

首先要进攻的就是雁门郡的陈孝意部,这厮打过我,能让他消停吗?但雁门郡城大池深易守难攻,另外雁门是兵事要塞有重兵防守,粮草充足,不是轻易能够拿下的。

去年(公元615年)八月,老板杨广曾经巡视雁门,带领十几万禁卫军在雁门被突厥所围,突厥三十万大军将雁门郡围了个水泄不通,连攻31天都没有攻下来,最后还是大隋的勤王之师最后赶到,解了雁门之围。

刘武周当然知道董事长的雁门被围了,他也带领突厥和马邑兵马将陈孝意团团围住,陈孝意兵强粮足,倒也不怕,还不时冷不丁出来突袭一下刘武周,小刘为此还吃过几次败仗,这让他很是烦恼。

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就将城死死围住吧,看我不困死他们。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