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圣人】(2/3)

还在,很高兴,请你入朝来见我。

这唐道和把李强人带到了来,有内史字文昂,前来迎接,周武帝亲自接见,并向李咨询有关齐朝的风俗政教、人物善恶等问题。话很投机,于是就将李强人留在了宫中,三天三夜,才放他回家。

后来李强人又跟随周武帝,回到长安,授官内史上士。

内史是中央派出地方的最高官,而上士的官阶,在下大夫之后,即副厅局级。

自此以后,周武帝的圣旨诏书的拟写,还有就是起用山东的人材等事,都委托这李强人去办。

为此,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话对群臣说,我过去常听说这李德林名声,后来看他务齐朝所拟写的诏书檄文,我就惊叹他应该是天上人。没想到今天此人能为我所驱使,为我作文书,觉得真是很奇异。

边上自然有奉承话送上,神武公纥豆陵毅忙说:大凡圣主,得到骐驎凤凰,是它们因受圣德所感动,才自动来投的,并非想要就能得到。但是,有时候虽然得到了这种瑞物,却不堪使用。如今这李德林来,能够受您驱策,是被陛下圣德感召所致,有此大才可用,他又无所不能,要胜过骐驎凤凰。

这北周武帝于是大笑道:你说得很对。于是,宣政年末,授官御正下大夫,即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大象初年,赐其爵位成安县男,即被封成安县的男爵。

以上,是这位大人物的个人简介。

而在杨坚当政后,选择依靠这位李强人,其作为百官中的核心人物,如同捉住领头羊一样,让后面的羊群,都会跟着走。

所以杨坚在个人专政刚开始时,起初,就派邗国公杨惠,去找李德林。

邗国,在今天扬州市范围。

而杨惠又名杨雄,是杨坚的族子,即同族兄弟之子。

杨惠是毕王宇文贤属下的随行总管,宇文贤有一个阴谋,他向杨坚透露了一二,只是现在暂不作声张。

因此,杨坚把这人视为亲信。

杨惠找到李德林,对他说:杨柱国(当时还没有当丞相),现在实际上已总揽朝廷军政大权,但治理国家的责任重大,没有象你这样的贤才辅佐,难以成就大事,因此想让你与杨丞相一起共谋大事,你一定不要推辞。

这话说得虽有些强横,但包含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是很能打动李德林这类文人的。

李德林似乎没有过多的犹豫,且面露喜色,这应该文人喜怒于形色的坏毛病。他马上就说,我虽不才,但诚心是有的,若得到杨柱国的提携,万死不辞。

这杨坚听到杨惠传回来的话后,非常高兴。而此时,正是他对自己专政后,在人事上如何安排,也在考虑之中,对有些重要事的决定,他还有些犹豫,现在有了李德林的回话,解决了他思考中的那个很重要部分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重提刘昉和郑译这二位。

从表面上看,是他们极力助推普六茹坚,让他当丞相,坐上一揽天下大权的位置的。

而他们这样做,是毫无疑意,要捞点好处的。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刘房开和郑股东,把宇文家的房子拆了,虽然由自己盖新房谈不上,因为没那么大的资本,但帮别人盖房子,那要多赚点利润的。

这郑译是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即军委主席兼最高法院院长,而刘房开要求担任副首相,这个想法,他们二人,是公开地,但还是用带些宛转的囗气,向未来的杨丞相提出过。

为此,而杨坚对自己是不是该当丞相,实际上隐含着的意思是,未来皇帝的宝座,是坐得坐不得,这样的大事,当然要问朝中的这位大人物。所以其在当丞相以前,其实是征求过李德林的意见的:你看我应该怎么办才好?

李德林说: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

和刘房开和郑股东他们二位说的一样,但这话从李德林囗中说出,意义和效果不一样。

普六茹坚没那么简单,他不能仅听刘房开和郑股东这等奸佞小人的话,他要听朝廷大臣们的真话,也就是听到了天下人的心里话,而这李德林,是朝廷大臣们的领头羊,且为士子,有所谓士子之心为天下良心之说,正是如此。

所以,李德林的话,对杨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郑二人,不可能知道具体细节,但从杨坚对李德林的态度上,他们揣摩到就是这人,抢了他们的风头。

说具体点,他们搞房开,要的就是暴利,所以开囗要价太高。

杨坚当上了丞相,只任命郑股东做了相府长史,也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主任,而刘房开只做了个丞相府司马,也就是国防部长。

却任命李德林做了副首相,且待遇等同大将军。

这二人因此而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但因此而忌恨李德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刘房开和郑股东二人,后来发现他们原有的房开计划难以全面实现,却是因为另一件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