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宽厚】(2/3)

位者常见的那种狠辣残酷、杀伐决断,既然找不到确凿证据,他就不忍心冤杀一位大臣。

李渊看透了他的性情,一直谨小慎微,韬光养晦,杨广终于为其所惑,犯下大错,竟将河东十几郡重镇交给李渊管理,让他负责北御突厥,给了他聚兵坐大的机会。

人们常说“用人不疑”,既怀疑对方忠诚却又委以重任,隋炀帝的这个安排无疑糊涂得很。究其根由,其实是其性格中的心软、宽厚、优柔寡断等因素所致。

杨广被冠以“暴君”的又一个理由,就是传言中说他与薛道衡“和诗”时,薛道衡作的诗超过了他,杨广就心生不快,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诛杀。

人们据此指责他心胸狭窄,对大臣任意杀戮,不是宽容之君,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李世民派人散步的谎言。据《隋书》-《薛道衡传》记载: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曾上《高祖文皇帝颂》,杨广看后很不高兴,他对苏威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鱼藻为《诗经》的《小雅》篇名,其中有“言万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之蕴意。说白了,隋炀帝之所以不快,是因为薛道衡在对隋文帝的颂词中蕴涵讽刺意味,用竭力赞美隋文帝的办法来贬低隋炀帝。

不久之后,朝廷商讨新的律令,议论多时也无法决定,薛道衡便嘲讽道:“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

杨广因为高颎是杨勇一党,一贯和自己作对,且手握兵权,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才以诽谤皇帝为借口杀之,但处罚其实过重,所以一直是隋炀帝的心病。

于是他听了薛道衡的话,就认为薛道衡是高颎余党,是在为其被杀鸣不平,含沙射影讥刺自己的治政,这才令其自尽,这与写诗、嫉贤妒能是没有关系地。

李世民对将杨广丑化成残暴之君不遗余力,而他自己却信方士之言,仅仅因为大将张亮的名字合了谶纬,就将其处死,并籍没其家。

隋炀帝听说“十八子”的谣传后,也只是猜忌李渊,并没有无罪妄杀他。

而李世民听到“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民间谣传后,竟欲尽诛天下姓武之人,可见其心性之残狠。从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在李世民篡位之初,因得位不正,而总觉得统治不稳,心中相当忧惧不安。

李君羡功劳卓著,就因为是武安人、官居左武卫将军、镇守玄武门、封爵武连郡公,有几处与“武”字相关,且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边,李世民就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杀了他。

毋庸讳言,隋炀帝确实也妄杀过无辜大臣,曾因信方士之言而诛李浑一家。不过杨广做人还是有底线的,他曾经信任道士潘诞,让其配制长生不死之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骨髓入药之后,杨广就立即将其处死。要说起迷信仙道,大炼仙丹,号称“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也同样不能免俗,和秦始皇一样,唐太宗最终死于“吞金”(即药物中毒)。

君臣情谊----魏征李世民p宇文述杨广说起君臣情谊,人们常会想到魏征和李世民。然而却少有人知道,那些冒死谏言和虚心纳谏的故事,不过是两个戏子的高明表演罢了。更少有人知道,魏征死后,李世民亲自下令将其墓碑推倒,以发泄心中对魏征的怨恨。

在本人看来,说起君臣情谊,杨广和宇文述才堪称典范。宇文氏在北周时就是大世家,杨坚篡位后,很多宇文家的子弟不识时务,举兵造反,字文述少年从军,杀尽同族,为杨坚立下汉马功劳,被破格提拔为上柱国、褒国公,更在大隋平灭江南和西域的战争中立下大功。

杨广和宇文述之间的交情长达二十余年,初时杨广与杨勇争太子位,杨坚性喜节俭,因此给几个儿孙的俸禄定得都很微薄,身为晋王的杨广为了给父亲和母后留下好印象,在家中力行节俭,每餐菜不过两味,衣服鞋袜全由王妃亲手缝制,宫中每有赏赐,都拿出大半购买书籍,余者用来与文人相交……每年晋王府的开销居然还不及杨勇太子府的十分之一,如此简朴的行为也为他赢得了先帝的欣赏和贤德的美名。

但当在私下里收买宫中眼线、与世家子弟交往,拉拢群臣,讨好母亲的族人,应付几个姓独孤的舅舅的索贿时,杨广却从不吝啬。

他得知杨素喜欢东汉蔡邕的字,就花费两万贯巨资从江南购来,做为寿礼送给杨素。为了减轻宰相高颎的敌视,他竟让属下用了足足两年时间寻得《孙膑兵法》,还亲笔誊写了交到对方之手。

而与史万岁、贺若弼等军中武将的交往更是开销巨大。杨广为了得到权臣们的支持,花钱如同流水一般,但表面上还要做出清廉的姿态,这笔钱全靠宇文述暗中经营一些产业,并以宇文氏整个门阀倾力支持才能供给。为了凑足杨广结交文武百官的钱财,宇文述甚至不惜自毁前程,冒着被言官弹劾的风险大肆收受贿赂,吞没缴获的物资。

可以说,全靠了宇文述的私下资助,杨广才有财力拉拢朝臣,结交名士,进而在内外诸人的一致支持下击败前太子杨勇,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

杨广知恩图报,登位后对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