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征战天下】(2/3)

是厉害,看破了他的身份,毕竟,现在百里之内“无复人烟”,你却逆势北上,“此人必有蹊跷!”(李元芳语录),于是斥候把他五花大绑直接送到李世民那里。

这个时候还敢来刺探情报?李世民挺佩服他的,让人给他松绑了。李世民没有审问高竹离都刺探到什么情报了,却关心的问:怎么瘦成这样儿?高竹离:着急赶路,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李世民马上吩咐人给他拿来了食物。

等他吃完了,李世民:你身为间谍,要及时回去复命,你就告诉渊盖苏,以后想知道我军情报,直接派人来问我就得了,不要再偷偷摸摸地派间谍了。你们太辛苦了。高竹离惊讶了。带着感激之心转身就走。

刚迈出一只脚,听到身后李世民又道:等等!“莫不是反悔了?”高竹离的心突然就乱了。“给他拿一双鞋子!”看到高竹离竟然赤着脚,李世民吩咐道。这!就是大唐皇帝!这!就是李世民!渊盖苏,你感到耻辱了吗?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对了。如果你没感觉到,那也对了。

因为,你是高句丽人,很正常!分歧此次东征高句丽最后一个边防重镇安市已经**裸地呈现在唐军面前。大家不要嫌我啰嗦,之所以一再强调安市。因为这座城池很不一般!不一般在什么地方,这座城池不但接下来要承受唐军的进攻,以前也承受过自己人的攻击。事情是这样子的:三年前,渊盖苏弑杀高建武,打压异己,夺取高句丽大权,要求各地耨萨、城主都承认他的大莫离支的地位。

但是安市城主却不买他的账,拒绝承认渊盖苏。渊盖苏就亲自带兵来到安市,想一举攻克安市,以武力使安市城主屈服。结果呢。渊盖苏愣是打不下来,就做了个顺水人情,继续任命他为安市城主。(安市城主的名字各种史料都没有记录下来,倒是在野史和后人的中,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什么杨万春的。

这里呢,我们还是按照历史来吧,就简称其为城主,大家知道城主的是这个安市城的就可以了。)这都自己人,知根知底的。也打不下来,明这个城主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一句话,安市城不好打。不好打,不代表打不下来。只要假以时日,以唐军的攻城能力,也不在话下。但是大唐此次是出国作战,兵法云:兵贵速不贵久。久了,后勤吃不消。

这个情况李世民很清楚。早在白岩城投降之后,就唐军的下一步走向。李世民和李世勣就有过一次短暫的交流,那次交流中,李世民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开放的思路,可惜,被身为行军大总管的李世勣给否决了。

李世民的思路简单点就是100年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采用的“蛙跳战术”:越过重兵设防、难以速克的安市,直接攻击建安。但李世勣不同意,他是有原因的,当时唐军的粮草都囤积在辽东,如果直接越过安市,那唐军的后勤线将会受到威胁。

李世民是个相对民主的皇帝,善于倾听臣下的意见,他同意了,毕竟,大军的主帅是李世勣,可惜,李世勣的真正原因另有其他,作为武将,他不敢也不能,放心,后面会有人帮他出来。唐军错失了第一次兵临平壤、消灭高句丽的机会,可见,民主在有些时候还是不如**的。

还好的是,唐军还有第二次大好机会,希望他们能够把握住!于是,唐军就按照李世勣的思路,开始攻打安市,抛石机、撞车、云梯等等都用上了,打了几天,除了把人城墙给砸的一片乌烟瘴气之外,没有任何进展。李世民马上召集了一次所有将领都参加的会议,继续商讨对策。

决定高句丽命运的时候到了。任职原高句丽耨萨时的高延寿和高惠真军事能力一塌糊涂,但是投靠大唐之后,却展现出了其超前的思维,他们两个人的思路和李世民的类同:放弃安市,直接攻击乌骨城,乌骨城城主老弱无能,朝夕可下,而且粮草不用担心,从乌骨城到平壤之间有很多城,这些城有一个共同特点兵少粮多易于攻克,可以以战养战!大部分人都赞成这个策略!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驻跸山一战,15万大军毁于一旦,高句丽举国心慌,这个时候,唐军不必再重视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应该趁此势深入敌境,直趋鸭绿江;建安城下的张亮可以统帅水师,渡海到鸭绿江接应陆军并负责后勤补给。两路大军,水陆配合,平壤可指日而下!多数人都赞成这个计划,唐军第二次兵临平壤的机会来了。

可惜,有一个人反对,此人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皇帝的舅子、太子太师、司徒、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就了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任何人都不敢反对且全体赞成的:“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檄幸。”

长孙无忌到底是个臣,对于战事,眼光很短浅,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奔袭平壤的计划可以派遣一二将军,而皇帝坐镇后方即可!无怪乎一年前,商讨出兵高句丽之际,李世民当着群臣的面对长孙无忌做了一个简短的评价,评价里有一句话“而总兵攻占,非其所长”。如果知道任用长孙无忌为随军侍中就是这个结果,我想,李世民当初无论如何也不会选他。

李世民的弱点李世民作为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