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守护老家城门】(2/3)

,韦桀认为侯景必定前来争夺,而营栅一夜的时间根本立不起来,以自己数千之众如何与侯景匹敌。

柳仲礼这才讲出自己的计划:青塘迫近秦淮河,打算将粮船停在这里,军粮关系重大,交给别人不放心,因此非兄不可担当此任。

韦兄不用担心兵少,我会差人相助,天明前将营栅立起。到时索虏必无可奈何。

见柳仲礼如此说,韦粲没有理由不答应。当即带领部曲全力推进赶往青塘建栅。

柳仲礼派直阁将军刘叔胤前往助阵。

刘叔胤水陆并进,然而由于大雾弥漫不辨方向。居然走岔了道,等与韦桀会合已经到了半夜,时间越来越紧迫。诸军奋力垒栅。

然而,天亮的时候韦桀的营栅依然没有完成。

贼军斥候报告有援军在青塘建营,侯景登上禅灵寺门楼观察梁军动静,见梁军的营栅尚未合龙,侯景知道,倘若营栅垒成,再攻打就困难了。战机稍逊即逝,侯景立即率大军渡河出击。

索虏倾巢杀来的消息传到青塘,梁军副将王长茂劝韦粲据栅防守,但韦粲有刘叔胤相助底气硬了,认为可以与侯景一战。

韦粲命大将郑逸正面迎敌,刘叔胤从水路绕过去从后面进攻,前后夹击贼兵。

然而韦粲没有想到,柳仲礼也没有料到的是,刘叔胤是个大软蛋。

大敌当前。他磨磨蹭蹭逗留不前,郑逸孤军迎敌被侯景击败,侯景乘胜追击,一直杀到韦粲未完工的营栅。韦粲率子弟兵奋力死战。

侯景进攻青塘的消息传到柳仲礼大营的时候,柳仲礼正在吃饭,军情紧急。他将筷子一扔,来不及披甲即策马而去。左右七十余骑紧紧相随。

还是晚了,等柳仲礼赶到的时候。韦粲已经战死,柳仲礼率所部骑兵往来奔驰乱踏,手中长矛飞舞,叛军数百人登时毙命,投水而死者不下上千人。

柳仲礼跨马挺矛直取侯景,侯景的功夫跟柳仲礼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眼看侯景就要成为矛下之鬼,靠得最近的贼军大将支伯仁见侯景危急不及救援,索性来个鱼死网破,也不管侯景能不能被刺死,只顾自后挥长刀狠狠地砍向柳仲礼的后背,柳仲礼躲闪不及,后肩被砍中,长矛一偏,侯景闪在一旁。

屋漏偏逢连阴雨,重伤之下,柳仲礼的战马又陷在泥中动弹不得,众贼各举长矛一齐刺过来。

柳仲礼把眼一闭,心道:我柳仲礼一世英名,想不到命丧于此。

关键时刻,梁军骑将郭山冲过来将柳仲礼救走,贼军撇下惊魂未定的柳大都督退走了。

这次战役对侯柳两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侯景再也不敢轻易渡河作战,但柳仲礼从此英雄气短,也不敢主动进攻了,两人竟然惺惺相惜。

邵陵王萧纶收拾散卒与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新淦公萧大成等自东道并至,列营于航南,他们见诸军奉柳仲礼为主,也宣布受柳仲礼调度。

本以为有这样一个名将指挥可以扬眉吐气一雪前耻,然而,萧纶错了。

援军兵马大盛,然而,令萧纶气愤的是,柳仲礼根本不召集众将议事,每日里只是在营中饮酒作乐,再也不提进攻的事。

邵陵王亲自前来求见等在辕门外多时也没见着,把萧纶气得不轻,心中对柳仲礼恨之入骨。

对于柳仲礼的质变,常令人感觉匪夷所思,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猛将,就因为一战失利就彻底改变了性格,最后连老父亲在城头的呼救也置之不理,显得非常不合情理。我反复阅读了《南史》的这段记载,好像读懂了,如果让一个人的性情发生巨变,那一定是曾经发生过什么。

在导致柳仲礼前后判若两人的青塘之战中,当柳仲礼背部中刀,战马陷入泥中,侯景叛军一拥而上刀枪齐聚刺过来的时候,史书中交代骑将郭山冲过来救了他。这段记录相当可疑,除非郭山是超人。

如果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柳仲礼肩部受伤战马陷入泥淖中,叛军一拥而上数十把长矛刺向柳仲礼的时候,旁边的侯景忽然动了惺惺相惜之情,大吼一声:不要伤害柳大都督。众叛军闻声撤回了刀矛,郭山冲过来将柳仲礼救走。临走,柳仲礼看了侯景一眼,羞愧、感激交织在一起。

捡了一条命的柳仲礼从此英雄气短,再也不肯与侯景交手,甚至侯景还隔着城墙将一枚玉环扔给他做纪念。

一切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荆州救兵萧方等、王僧辩、吴晔、天门太守樊文皎、高州刺史李迁仕、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各率人马赶到。

既然柳仲礼不肯指挥,部分援军决定主动出击。

鄱阳王世子萧嗣、永安侯萧确、羊鸦仁、李迁仕、樊文皎率众度淮,一举攻破了贼东府城前栅。然后在青溪水东安营。可惜,好景不长。李迁仕、樊文皎率五千锐卒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到了菰首桥东。被侯景大将宋子仙伏击,樊文皎战死,李迁仕单骑逃回。

从此援兵谁也不敢单独行动了。

援军虽多却各怀鬼胎,邵陵王萧纶与柳仲礼苦大仇深,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