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下诏书】(2/3)

别说富起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都不容易。

对此,宇文泰头脑很清醒,所以发展经济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关中跟人家山东比起来,人口稀少,土地贫瘠。老天爷还动不动给来点旱灾什么的,别说富起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都不容易。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想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为生产力的发展扫平障碍。

宇文泰虽然没学过这门课,但他也看到了西魏政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选官制度注重门第,结果没有真才实学的花架子去做刺史、郡守,另一些刺史郡守来源于战功的奖励,让武人们放下武器去坐堂理政,还真够难为他们的。

让这样一些人之行富国安民的国策,那不是笑话吗。国家政策再好,恐怕结果也会成为歪嘴和尚念经,歪了!还有,高门豪族依靠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影响着国家政策,暗地里挖着国家的墙角,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却往往靠他们的代言人将国家赋役转嫁给小民。

要改革必然会有阻力,既得利益者一定会为维持现状而想法设法反对。不过,现在国内形势对宇文泰相当有利。

零星的稽胡叛乱先后被李远、于谨、侯莫陈崇、李弼平定,独孤信也扫平了赤水蕃王梁仚定。国内形势稳定。宇文泰的威望日高,他要想做什么事,公开反对的人几乎没有了。改革势在必行,谁来主持呢?

改革的重担只有西魏的经济学家苏绰可以担当。于是。宇文泰以苏绰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着作,兼司农卿,这个职位相当于财政部长、文化部长兼农业部长。西魏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本。三农问题在今天都是每年位列一号文件的首要问题,宇文泰相当于把国家经济命脉托付给了苏绰。苏绰开始在西魏行富民强国之法。

苏绰殚精竭虑。针对西魏的国情,制定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对官员进行精简,那些吃皇粮不干活的一律裁掉,又设置二长管理百姓,军队不打仗的时候搞搞屯田,补充一下军队的口粮,减少一点百姓的负担。

苏绰将自己的治国思想写成报告递交宇文泰,宇文泰阅后转给魏文帝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后在全国施行,作为官员入职培训的必修课,学不好这一课,官就不用当了。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六条诏书,内容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个方面。第一条:先治心。

(拿今天的话就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苏绰认为,刺史、郡守、县令这些人作为地方上管理百姓的宰守,代表朝廷治理地方,其地位等同古代的诸侯。

前世的帝王们曾经说过只有贤良的宰守们才是与帝王共治天下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居于朝堂内的高官们与帝王共商国是,他们才是与帝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实,帝王们对这一点也很清楚,朝中的公卿百僚们各司其职,制定国策,监督百官,对于国家都很重要,但是无论朝堂上制定了什么样的政策,最终还要靠地方官们来落实,县官不如现管,百姓看得到的就是这些父母官们,所以说在治理百姓这一点上朝中大员们的作用就不如宰守们重要了。既然地方宰守们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地方官?

对此,苏绰为大家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地方官不能只盯着手里那点权力,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朝廷给你权力是让你好好做事而不是让你谋取一己之利的,作为地方官,要造福一方百姓,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住百姓,首先就要加强自身修养,从治心和治身两个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首先要治心。要有一颗正心,有一颗公正的心,因为你的内心决定了你的行为。如果心术不正,就会生妄念邪念,在妄念的胁迫下必然会不明事理,不明事理的结果就是不辨是非。不辨是非的人连自己都管不好,哪里又能管好百姓。所以,管理百姓的首要就是要清心。什么叫清心?

有人说我不贪不占就是清心,错了,这还只是清心的基础,清心是一种更高的人格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必然心气清和,志意端静。

心和志静则不生邪念,无邪念则所想所念无不符合至公之理,用至公的理念去治理百姓,那么没有做不好的。其次是治身。君王的形象。是百姓的榜样,一国学习的目标。是大家仰视的标杆。

如果标杆不正,不能苛求影子是直的。箭靶不明。不能责怪射箭的人射不准。如果人君自身形象不佳,而妄想治理好百姓,犹如标杆弯曲却希望影子是直的。

君王的行为不检点,却希望百姓行为良好,就像没有靶子却责怪射箭的人。所以做君主的,必须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加上无倦、

明察。

从这八个方面践行去训导百姓,则百姓畏惧而爱戴。见贤思齐,自觉去学习和效仿,这样不用依靠哪个高门的家教,好作风便蔚然成风了。

做地方官的也是如此。总之,在这条诏书里,苏绰主要从官员的思想作风入手,认为脑袋决定屁股,思想决定行动,要想管理好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