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英雄们的起源】(2/3)

胡姓、建六官、府兵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军事改革措施,较好地照顾了胡人情绪,缓和了胡汉矛盾,从此步入上升通道,北周最终吞并了经济、军事实力更强大的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隋唐的兴起跟北周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北周开基者复姓宇文名泰,字黑獭。籍贯为代北武川,民族有争议,填表的时候通常写作鲜卑。但总有人背后议论说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容易引起混乱,认识字写历史的汉人看北方大草原的游牧部落都一个模样,北狄西戎东胡南蛮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黑獭只是鲜卑语的汉字注音,泰和獭从发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称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汉文化的吸引。取一个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较文雅的汉字为汉名,称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为字了。

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北齐的奠基人鲜卑化汉人高欢。字贺六浑,贺六浑即是他的鲜卑名字。

宇文泰祖上世代为鲜卑宇文部酋长,拓跋鲜卑兴起后,宇文部归附。当一代雄主拓跋珪仿照中原王朝建国大魏的时候。原来的部落联盟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逐渐被定区域放牧或者农耕的新模式所替代,原来的部族武装被打散,通过加官、封爵换部众、地盘的方式,部落酋帅们在获取大小爵位成为贵族后脱离了他们的部族武装,他们的后代成为守卫国家领土的贵族战士。

宇文家族就此定居武川镇,在宇文泰十七岁的时候,六镇大起义爆发。武川镇、怀朔镇被叛军卫可孤攻下,武川镇上的豪族们在豪族首领贺拔度拔和宇文肱的率领下袭杀了卫可孤。但在叛军强大的军事进攻下。

豪族联盟失败,武川豪族子弟们被冲散流落各地。在战争中,宇文肱失去了长子,贺拔家族失去了首领,但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北镇豪族子弟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作为是父辈们想不到的。

六镇大起义在政府军和柔然精骑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二十万六镇降卒按照大魏制度被安置到河北诸州继续过着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不久,六镇人再次举起了反旗。

宇文泰随父亲避难中山,不久加入了鲜于修礼领导的六镇流民起义军,在同官军作战中宇文肱和其次子战死,部属由宇文肱第三子宇文洛生统领,当葛荣接替鲜于修礼成为义军首领后,宇文洛生封王,宇文泰任别帅,后来葛荣吞并了另一支义军杜洛周部,横行河北,随时准备南下洛阳与魏帝争雄,大魏朝岌岌可危。

这时候,一个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的大权臣契胡部落大首领尔朱荣闪亮登场,北镇豪族子弟们纷纷投入其帐下。尔朱荣带领契胡武士平定了并、肆一带的大小叛乱,然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入大魏首都洛阳,上演了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将当权的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扔进黄河,同时屠杀了大魏朝臣两千多人。

尔朱荣另起炉灶立宗室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并将自己的女儿曾经的魏孝明帝妃子塞给元子攸作皇后,集军国大权于一身,迹同董卓、孟德。不久,尔朱荣以七千铁骑击败了号称百万之众的葛荣大军。宇文兄弟作为降人被编入军中,但尔朱荣慑于宇文洛生的英名将其杀害。宇文泰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尔朱荣手下的一员别将。

在这里,出身六镇的大小英雄们相聚在一起,包括同宇文肱一起袭杀卫可孤的贺拔度拔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以及独孤信、念贤等。

六镇叛乱平息后,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领贺拔岳、侯莫陈悦征讨陇右叛军万俟丑奴,宇文泰随贺拔岳出征,在平定关西的进程中,贺拔岳功居第一,宇文泰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贺拔岳的得力助手。

天下形势变化很快,君臣间一场火并,尔朱荣被皇帝谋杀,随后皇帝元子攸被尔朱家族诛杀,尔朱荣的另一个部将高欢乘机取得了六镇鲜卑的统领权并举起了反尔朱的大旗。高欢成功了,尔朱家族被清算,高欢另立宗室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尔朱天光也在这次事变中身亡,贺拔岳取代尔朱天光成为关陇地区的最高首长。

孝武帝并不快乐,因为他的岳父以大丞相掌控军政大权,皇帝基本属于摆设,因此孝武帝联合贺拔岳和经略荆州地区的贺拔胜密谋推翻高欢。

高欢利用关西两大实力派的矛盾除掉了贺拔岳,但此举成全了宇文泰,宇文泰取得了贺拔岳旧部的领导权,进而讨伐杀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统一了关中陇右。

在部将于谨的建议下,宇文泰积极同孝武帝接触,成为同高欢分庭抗礼的大魏朝两大势力之一。

孝武帝同高欢彻底决裂并兵戎相见,孝武帝离家出走,将朝廷搬到了长安,宇文泰取代高欢成为大魏朝第一权臣。失去了皇帝招牌的高欢只好另立宗室元善见为帝,大魏朝分为东西两魏。

从此,东西魏开始四十多年的对抗,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两个终极英雄的巅峰对决,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奸雄,他们是权臣,他们的故事悲壮而残酷,他们平分秋色,成为历史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