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听了这话,基本都相信了(2/3)

,就是书籍的印刷量太少。一本书印了几千册,分摊到各个州、府、县,再往下分摊到各家书肆,能有十本就已经很不错了。

三月开,四月雨纷飞。

担心了一个月,在清明节的当天,终于下起了雨。

春雨断断续续一直下了半个月,才终于再次见到了太阳。

周媛在家里窝了这么久,感觉自己快跟墙角堆着的麻袋一样发霉了。

好不容易有个晴天,周老婆子搭起竹竿,把被褥搬出来晒。

周媛站在房门前,伸了个懒腰。

“阿嬷,今天是不是该去山里挖笋了?”周媛问道。

周老婆子拍了拍被子,回答道:“我倒是想,可家里的活这么多,哪离得开人啊?”

不仅是被褥,积攒的脏衣服也得洗晒,还有存粮,也快发霉了。

周媛想了想说:“那我去赵家看看。”

说罢,周媛拿了荷包,蹦蹦跳跳地出了门。

一进赵家的门,周媛就看到一院子的被褥,赵老婆子正拿了根竹笤帚拍打着。

周媛跟她打了声招呼,问起赵延萍几个孩子,赵老婆子伸手一指外头。

“都去山里挖笋、采蘑菇了。”

周媛急忙又去了山上。

下了半个月的雨,寡山上土石滑落不少,原本被人们踩踏出来的山路,也都消失无踪。

周媛一路上见到不少人都往山上去,想来也是去找野味的。

吃了一冬天的白菜萝卜,任何的新鲜蔬菜,对于她们来说都是美味。

田野间的野菜极多,马兰头、苋菜、野韭菜,随处可见。

山上的野味更多。枯枝腐叶下,藏着许许多多的蘑菇,竹林里,笋尖开始冒头……

周媛找到赵延萍几人时,她们的篮子里已经堆满了东西。

“元元,你也来挖笋呀?”

赵延萍见周媛提着的篮子里有一把掘头,顿时笑了。

周媛点点头,四处张望了一会儿,找了块地方蹲下身掘笋。

她人小没什么力气,挖了半天才挖了四五根。

赵延萍见状,悄悄从自己篮子里拿了些放进周媛的篮子。

“萍儿,你这是干什么呀!”周媛顿时不乐意了,要还给赵延萍。

赵延萍却抿嘴笑了笑说:“不过是几根笋,又不值钱。”

自从周家开了铺子后,周媛变得十分忙碌,很少有时间跟以前的小伙伴玩耍,和赵延萍的关系也生疏了不少。

但看这赵延萍小脸红扑扑的样子,周媛却发现,她似乎一直没有变过,依然那样善良。

两个小姑娘相视一笑,原本横亘在二人之间的生疏,陡然间消失不见。

赵延萍也蹲下身跟周媛一块儿挖笋,两个人说着话,笑语不断。

在去年征兵的时候,赵家没有分家,最后定了赵甲年去服兵役,所以赵延萍这一年多过得并不好。

赵延年担起了照顾娘和妹妹的责任,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头。

东升酒楼换了掌柜后,赵家很少再送鱼过去,赵延年想了办法留在酒楼当了个伙计。

这事儿周媛也知道,她在酒楼见过赵延年几次。每次赵延年都躲开她,一副不认识她的样子。

赵甲年一走,赵家的鱼塘由赵乙年接手。赵乙年没有赵甲年养鱼的本事,鱼塘挣不上几个钱,现在赵家的日子有些不好过。

周媛听了一阵沉默。

她一直只顾着自家,都不知道赵家的事。

周媛虽然聪明过人,但她性子急躁易怒,且有些自我。这大约是她娘当初被带走后,周媛但凡想事情,总是先从自己的角度去想。

尤其是siri经常向她灌输一些现代的观念,使得周媛对待旁人的态度很不一样。

周媛原先并不觉得,但最近她越来越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

她才七岁,改正还来得及。

周媛沉思片刻后,突然开口道:“萍儿,你和你娘平时要是有空的话,不如到我家来。我家现在事情多,我阿嬷有些忙不过来,你们两可以过来帮我阿嬷做酱料,到时候按照做出的酱料多少给你们算钱。”

赵延萍有些犹豫,张口想要拒绝,却听到周媛继续说:“你爹不在家,你哥哥才那么小就要出去做事。他赚的钱也不够你们三人生活的,在家里还要受其他人的气。要是手头有了钱,腰杆子也能硬气些。有什么事也不用求着你阿嬷、二婶她们了。”

赵延萍沉默了。她想到她娘出了正月后就一直咳嗽,阿嬷却不肯拿钱给她看病。最后还是赵延年向掌柜借了银子才能去买药。

“好,我回去和我娘说说。”

到了午时,一群小姑娘们挎着篮子回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周媛好久没有这么放松过了,回去的路上,脸上的笑容就没落下过。

一推开院门,周媛就看到周老婆子正踩着凳子去拿挂在房檐下的酱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