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引起了所有人的注目(2/3)

日之事一定,武王登基就是板上钉钉的了。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刻!

王妃缓缓呼出一口气,恢复镇定,面上露出一丝浅笑,朝武王曲膝一礼:“王爷总算来了,妾相信王爷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让你受惊了。”

武王低声说道,随即伸出手将王妃拉起来,执住了她的手。

之后武王让明励带来的那几千人接管了皇宫的守卫工作,将那些禁卫军都收押起来。正帝的那些后妃们,除了兰贵妃之外,全部都被集中到了一处宫中,等候发落。至于太后,虽然所犯之罪极其严重,但念其身份,武王没有将她关进天牢,仍是让她回到慈宁宫。只不过,慈宁宫的那些太监宫女们都被遣了出去,只留下了两个小宫女。

做完这一切后,武王并没有在宫里逗留,而是带着王妃她们回了武王府安顿。

不过半日功夫,整个京城都知道他们头顶的天,变了。

文武百官忧心忡忡,勋贵们为了自保想尽办法和武王府拉上关系。可武王府此时却大门紧闭,不让任何人进入。

几位内阁大臣商议过后,联袂来到武王府求见。

武王并没有拿大,见了几位内阁大臣,将先帝的遗旨拿出来给他们看了,又说了太后所犯的事,一派义愤填膺的样子,却丝毫不提正帝之死。

正帝的死,表面上是兰贵妃所为,和武王并无干系,可明眼人一瞧,都觉得那兰贵妃是奉了武王之命行事。只不过这样的话,他们也只能在心里想想,不敢说出口。

如今正帝一死,按理来说,最先要做的事,应该是立新帝,稳固朝局之后再谈其他。可不管是那几位内阁大臣,还是武王,都仿佛忘了这件事,谈论的都是太后和李家的罪。

有了那封遗旨,便坐实了太后的谋害之罪,根本不用审问,众人就直接定了罪。为了皇室颜面,太后必须一死。而李氏一族也难逃其责。

当天傍晚,一群凶神恶煞的将士就冲进了李家大门,将李氏一族满门上下全都抓了起来。以谋害先帝和太皇太后的罪,诛李氏三族。

此令一下,立刻就有人快马加鞭赶往各地传达,尤其是李氏的祖居之地,也受到了牵连。

短短几日功夫,曾经的大族李氏,就从望族之列消失了。

之后,武王重建了内阁,开始接手朝廷的事宜。

原本的内阁,被李家族长把控,几乎成了李家的一言堂。朝堂上的官员,有不少都和李家有所牵扯,如今正是人人自危的时刻。

内阁是皇帝所建,为了分散宰相之权,内阁由六位大臣组成,这六人都授予大学士的称号。大学士只是五品的文官,但内阁却掌控着整个大明朝的朝政,是真正的权力中心。

正帝在时,无心朝政,几乎都是这六位大学士在忙。

武王一上来,就罢了三位大学士,只留下了薛阁老、霍阁老和龚阁老。这三人都不是世家出身,身份最高的是薛阁老,出自薛家,和晨微郡主的丈夫是同一族的。

随后,武王请来了永乐王、西宁侯和吏部尚书,重组了内阁。

永乐王代表了皇室,西宁侯代表的是勋贵,薛家代表了世家,这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内阁组成后立刻走马上任,第一件要定的是,就是正帝的丧事。

正帝虽死于非命,在位时也没什么作为,但好歹也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人死如灯灭,许多事也不好再追究,对于众臣提出来的要求,武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意了。

正帝的丧葬事宜定下后,薛阁老提出立帝的问题。

可没想到,在这问题上,几位阁老意见相左,没能达成统一。

薛阁老自然是觉得该武王称帝,可霍阁老和龚阁老却持反对意见。正帝虽死,可他膝下留有一子,尽管年幼,却是真正的帝王血脉,应该立这位小皇子为帝才对。

西宁侯站在薛阁老这一边,两方吵的不可开交。

此事传到武王耳中,正好明励和明召飏都在,武王听了后勾了勾嘴角,看向二人:“你们有何想法?”

明励沉吟不做声,明召飏想了想后开口道:“父王,这皇位已经是您囊中之物,这两位阁老为何还要提出立小皇子为帝?”

武王淡笑一声,道:“这就是两人聪明之处了。内阁不可能是某人的一言堂,哪怕是之前李家张狂,内阁依然有反对之声。如今薛阁老和西宁侯摆明了是本王这边的人,那吏部尚书本是要致仕的,呆不了多久,永乐王身为宗室代表,自然是中立派,那么,这反对的人,就只能由他们来做。”

说白了,这就是平衡之道。

平衡之道,并非只有帝王专有,这些老臣们也很清楚明白。

“义父,那我们该当如何?”明励开口问道。

“不必做什么,等着就是。”武王淡淡开口,心里却是信心十足。他若是连个十岁小儿都争不过,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接着,武王又就朝堂的一些事,和二人说了会儿话,见时间不早,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