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一箭双雕】(2/2)

三十六计》,可见在军事史上的影响。

假途伐虢之计,用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箭双雕。晋国要消灭虢国,但晋与虢之间还着一个同为姬姓的虞国,姬诡诸对外宣称想借虞国之道灭虢,并送给虞公厚礼——一对玉璧、一匹良马。实际上姬诡诸早就想把虞国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只要虞国同意借道,等晋灭虢后,顺道把虞国处理掉。

虞国大夫宫之奇一眼就看穿了姬诡诸的鬼把戏,极力劝阻虞侯不要贪小便宜,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强大的晋军进入虞国,局面就不是虞国所能控制得了的。虞国是个小国,能拿出手的宝贝不多,虞侯看到晋国送的两件宝贝,口水直流三千尺,白捡的便宜不要白不要,一口将诱饵吞下肚去。

事实很快就证明宫之奇的判断是正确的,等晋国从虞国境内通过,灭掉虢国之后,顺道就把还沉浸在美梦中的虞侯给请到绛都喝茶去了。姬诡诸之前送出的玉璧和马,又被姬诡诸收了回来。姬诡诸没花一分钱就吃到两盘海鲜,做生意精明到了这个份上,不得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姬诡诸最为后世所诟病的,就是纵容骊姬废子立庶,酿出一场滔天大祸,险些葬送了晋国的百年霸业。晚年的姬诡诸貌似有些老糊涂,和唐玄宗李隆基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不过“假虞伐虢”的事情就发生在姬诡诸出兵讨伐夷吾、重耳的同一年(公元前655年),说明姬诡诸还是比较清醒的,废废长立庶,主要还是姬诡诸的意见起作用,骊姬只是推波助澜。如果姬诡诸不同意这么做,骊姬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过姬诡诸这一关。

其实就废长立庶这件事情本身来,姬诡诸和骊姬在朝中都属于少数派,正如他自己所说:“奚齐年少,诸大臣不服,恐乱起。”绝大多数朝中要员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唯一和姬诡诸穿一条裤子的,只有重臣荀息。在晋国政坛,荀息算是一支可以与里克抗衡的重要力量,姬诡诸只能把奚齐托付给荀息,拜荀息为国相。

心不二;二、利用奚齐来平衡与里克的权力布局。姬诡诸都荀息却大包大揽,说自己一定能保护好奚齐,估计这样的吹牛大话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里克是吃素的么?

对于里克这样的超级重臣来说,国君不听自己的建议,执意要立奚齐,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里克和骊姬早就翻了脸,如今奚齐即位,骊姬会给自己好果子吃么?即使是为了自保,里克也要想办法扳倒奚齐。

公元前651年九月,久病缠身的晋侯姬诡诸留下了一个官场烂摊子,撒手西归,十四岁的奚齐在一片凄风苦雨中继位。相对来说,里克的权臣派实力要强于后宫派,但至少要卖给国君一个面子,按兵不动。现在国君做鬼去了,里克也就没有了最后一丝顾忌,无论是荀息还是骊姬,都不是他的对手。

当然,里克也知道,如果和后宫派大打出手,自己能损失多少利益还未可知。为了和平解决争端,里克想和荀息做一笔政治交易,他和荀息坐在谈判桌前。

里克要求荀息放弃奚齐,改立他最中意的二公子姬重耳。并威胁荀息,如果不答应,三位公子(申生、重耳、夷吾)在晋国的残余势力会在外国势力的干涉下进行反扑,后果你自负。

荀息为人比较强直,和姬申生非常相似,一个愚孝,一个愚忠。荀息和骊姬没有什么私交,但荀息不会有负姬诡诸死前的托孤,委婉地拒绝了里克,理由是“吾不可负先君言”。

谈判破裂,意味着里克和荀息即将展开生死决斗,决定谁最终有资格影响晋国的发展方向。荀息是典型的文官,手上没有枪杆子,而里克横跨军政两界,所以这场政治角逐,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里克将笑到最后。

十月的某一天,里克率领心腹闯进晋献公姬诡诸的灵房,将还在披麻戴孝的侯任国君姬奚齐乱刀砍死。其实姬奚齐只是母亲骊姬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就像西周最后一任太子姬伯服一样。姬奚齐只是骊姬手上的牵线木偶,杀姬奚齐不是里克最终的目标,那个乱政祸国的女人,才是里克最想除掉的。

至于骊姬的死因,西汉人刘向在《列女传》中说的很清楚,里克将失势的骊姬五花大绑,押到街头,用鞭子打死。骊姬好容易扳倒了对奚齐即位最具威胁的三位公子,却死在了她认为最危险的敌人里克之手。骊姬的死,在姬诡诸去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骊姬在军方没有任何背景,里克除掉她易如反掌。

骊姬的惨死,说明枪杆子对于谋求政治利益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骊姬夺权路上的最大缺点。骊姬当初攻击的重点不应该是姬申生等公子,而是里克这样的军方实力派,如果骊姬能说服姬诡诸,拿掉里克,并进一步掌控军队,即使姬申生等人上台,也不过是骊姬的盘中餐。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