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伟大的义举】(2/3)

此行,要带一个助手,太子丹决定派秦舞阳去。这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勇悍过人,十二岁时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但荆轲却一直在等另一个人,是过去他在榆次认识的盖聂。他与盖聂,仅有短暂的交往,却是情投意合。这次荆轲特地派人去邀约,只是迟迟未见回音。

荆轲很耐心地在等候,但太子丹却等不及了,他看荆轲磨磨蹭蹭,怀疑荆轲要反悔,就跑去央求:“时已无多,你难道不打算去了?请让我先派秦舞阳去吧。”

轲圆睁双目,喝叱太子丹说:“我今日去了倘若不能回来,大概就是因为秦舞阳之辈!我拿着一把匕首,到吉凶莫测的秦国去,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么就诀别吧!”于是,他把给盖聂准备的行装弃之一旁,决定出发了。

太子丹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一行人到了易水岸边,祭祀了路神之后,诀别的时刻就要到了。

易水这条河,宽不过十丈,在中国历史却是大大地有名。它的盛名,就来自我们正在讲述的故事。

易水在荆轲出发的时候,已成了秦燕的边界,跨过它,无异于跨过生死界。

人在理性中等待死亡已属不易,而主动去迎接死亡,就更需要有超人的勇气了。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心中惨痛,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乐曲放声高歌。情景一如往日,但今日实有不同。歌声凄厉高亢,送行者闻听无不泪下。

筑声突然变调为悲凉的清商,荆轲踱上前几步,仰天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调,竹尺击于弦上,如急雨、如奔马,人们莫不嗔目奋励,怒发冲冠。

歌声余音未止,荆轲便一掠衣襟登上车,疾驰而去,连头也没回。

今人未可笑古人。古往今来,自认为英雄豪杰的比比皆是,但敢于这样放声一歌的,寥寥无几!

荆轲到了咸阳后,先用钱来砸路,他先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奉上千金巨贿,请蒙嘉在秦王面前美言几句。

蒙嘉收了钱,还真就办事,他对嬴政说:“燕王是怕了大王啦,不敢发兵抵抗大王,情愿让燕国人都做大王之臣民,就像秦国的一个郡县那样进奉贡品,只求能让他们奉守宗庙。燕王是没胆了,不敢来向大王面陈,特地派出使者,献上樊于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都封在匣中。燕王还亲自在朝堂上隆重送行,现燕使就在驿馆等候,请大王明示。”

秦王听了,喜上眉梢,于是忙不迭地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传谕在咸阳宫接见燕使。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双手托着装地图的匣子,按顺序走进咸阳宫。

那咸阳宫壁垒森严,刀枪剑戟四处闪光。此行哪里是谒见秦王,在荆轲他们看来,分明是踏进了有去无回的鬼门关!

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因太过紧张,脸色忽变,浑身颤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目光都集中到这位脸色发白的副使身上。

荆轲心知不妙,但仍保持镇静。他笑着回过头看了看秦舞阳,上前向秦王谢罪道:“他是北蕃蛮夷的下等人,从未见过天子,故而发抖,望大王稍微宽容,让他能完成使命。”

秦王听了,方才释然。他对樊於期死不死的,不大关心,关心的是不劳而获的土地,便吩咐荆轲:“把舞阳所持地图取来。”

荆轲走下台阶,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呈递上去。秦王激动不已,展开卷轴细细观看。当地图完全展开时,就出现了一个经典成语——“图穷匕见”!

这是秦庭有史以来罕见的外交事故!

没等秦王有所反应,荆轲左手死死拉住秦王衣袖,右手抓过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

可惜荆轲也太过紧张,没有刺中。秦王大惊,急切中抽身而起,用力之下竟然挣断了衣袖。

刺客贴身,命在旦夕。秦王一边闪避,一边伸手拔剑。他这剑,名叫鹿卢,长达八尺,情急之下竟一下拔不出来!

咫尺之间,哪有什么天子与平民之别,全是以勇气相搏。荆轲挥舞匕首,追赶秦王,秦王只得绕着柱子躲避。群臣完全被突发事件吓呆了,束手无策,个个失态。按照秦国法律,大臣在殿上,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宫禁卫兵“郎中”虽然持有武器,但只能立于殿下,秦王不下令就不能上殿。

秦王跑得气喘吁吁,哪里能分神命令卫兵上殿?于是在秦庭上,就出现了卡夫卡式的幽默——在警卫最森严的地方,秦王的安全最无保障。

大臣们想找点砖头瓦片来投掷荆轲,可是殿上哪有这些东西?只好徒手去抓荆轲。荆轲此时已进入忘我状态,神勇非常,几个大臣怎能拦住他。

此时,御医夏无且(jū)回过神来,他手上正捧着一个药箱,连忙把药箱向荆轲砸去。荆轲没防备,用手臂一挡,也就分了一下神。

秦王正绕着柱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