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邺城瓶颈(1/2)

“鱼军使客气了。”

我冲他拱拱手,准备离开;我实在是不想跟他说话。

“李将军且慢!”鱼朝恩叫住我,“在下还有一件事情想和阁下商谈,烦请阁下腾出一刻钟的时间。”

我跟你没什么好说的!

我为啥要花上十五分钟、听你废话?!

我腹诽,但是表面上不能跟他硬扛。

“鱼军使客气了,李某一定洗耳恭听。”我拱拱手,站在原地。

“那鱼某就直言不讳了。”鱼朝恩开口,“近来军中有所传言,不知李将军可否听闻?”

为什么一种不祥的预感扑面而来?

“鱼军使所言李某虽未听闻,但请让李某猜测一下军使所言是何事。”我说,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因为邺城久攻不下的事情。

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

这都是你的锅,你好意思来问我?!

人心涣散,导致流言四起;虽然还没传到我的耳朵里,但是邺城再不攻下来的话,就真的要输的这里了。

历史上就已经输了一轮了,我实在是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再输一轮。

早知道,邺城之战,唐朝平白无故地损失了五万多将士,连城门儿都没够着。

据说是因为天降大雪,又加上刮起了邪风。

现在外面的大雪虽然已经退,但是指不定哪天儿又开始下呀!

到时候,本来就一地积雪,再加上漫天飞雪;能见度简直不要再低了,还打个毛线的仗啊?

不出现意外就不错了!

“军使所言,可是军心涣散之事?”我没好气的说,“贻误了战机,确实是吾等的不对,但是并非全是吾等的责任。”

“并非是我找借口,郭将军、鲁将军皆是当代用兵如神的名将,五等也多次给了军使进攻意见,无奈军使思量周到,觉得不应该盲目应战,所以才作罢。”我说,越说越生气,“现在,安庆绪虽然有史思明助阵,但史思明已经称帝,必然是不会臣服于安庆绪的,为今之计,只能以逸待劳!”

鱼朝恩被我说蒙了,“李将军切勿激动,鱼某人说的并不是这件事。”

“哈?”我皱眉,大军当前,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些更重要?

“鱼某人想说的是将军和荔非兵马使以及段留后的事情。”鱼朝恩说,脸上一副献媚的笑;明明是个不到四十岁的人,却满脸都是褶子。

他这个表情更加令我作呕。

我和荔非元礼、段秀实仨儿能有什么事,我们都已经老搭档了,是一起从刀刃上滚下来、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

段秀实就那个样子,得理不饶人,但是没什么坏心眼儿。

我俩认识了都快十五年了,他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杀人越货的勾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他也知道我不会生他的气。

他总说我,说我骨子里就像个娘们似的,做什么事总是思前想后,一点儿都不够果断。

他这话没错,只不过有一点不太准确;我不是像个娘们儿,而是曾经就是个娘们儿。

其实,很多时候也多亏他在一旁鞭策我,我才能下定决心。

荔非元礼这个人哪儿都好,原本就是少数民族,一张西化的脸简直帅得不要不要的。

就这孩子真的是很话唠,如果摆出一副倾听的样子,他能叽里呱啦、说上一天不带重样的。

他虽然话唠,但也不是那种只会遂皮子功夫的人;还没做就开始满大街宣扬,宣扬了之后也不做。

荔非元礼的军事才能非常厉害的,比如曾经以两千兵力、击退了安禄山五万兵力的进攻。

人无完人么,话唠就话唠点吧。

“鱼军使但说无妨。”我开口,催促他往下说。

“是这样的,素来听闻将军和兵马使、段留后关系匪浅,”鱼朝恩说,“但是又听闻将军近日和段留后关系不睦。”

“鱼某人觉得这事关军中动荡,所以想要和将军求证一下。”

呵呵,我跟他俩关系怎么样和你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李某人听不太懂军使的意思。”我开口,“我和段留后关系一向和睦,何来不睦之说?”

“再者,这些都是李某人的私事,”我怼回去,“李某人的私事能事关军中动荡,请恕李某人不敢苟同。”

“将军乃是栋梁之才,不足两万的安西军人,却在八成以上的平叛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鱼朝恩微笑着说,但是在我看来就是皮笑肉不笑,“两位若是主副关系不睦,岂不动摇军心?”

“鱼军使这顶帽子可是扣的够大的呀!”我干脆和他撕破脸,“依军使的意思,汲郡失利都是李某人和下属关系不睦导致的?”

“阁下言重了,”鱼朝恩拱手告罪——摆明了只是走个形式,“鱼某人并不是这个意思。”

呵呵……你丫明显就是这个意思。

“汲郡失守,李某人固然有责任在身,但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