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

盂县&l;/br&g;

六岭关&l;/br&g;

故址在今盂县东北30公里六岭关村,又名陆岭关,与河北省平山县交界,因六岭相峙而得名。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关,与孤榆树隘口长城遥相呼应,二者相距10余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偷袭和进攻中原的路径。现存城门岩和马蹄道两段城墙。民国时期,晋奉军阀争战,阎锡山为防奉军入晋,曾整修六岭关及其城墙,并驻兵把守。为增加城墙高度,在城墙根儿处挖沟掘土,至今仍残留痕迹。&l;/br&g;

图52? 六岭关&l;/br&g;

文献&l;/br&g;

清《盂县志》:“六岭关,县东北六十里,路通平山县。”&l;/br&g;

十八盘岭&l;/br&g;

在今盂县东木口乡北部与河北省平山县的交界处,地处白马山脉中段的盘顶,又名十八盘关,盘顶古称关头山,海拔1462米。因其北坡有十八道盘山弯路而得名。这里崇山峻岭,深涧险谷,地势十分险要,自古就是进出太行的重要隘口。由盘顶曲折而下,过盂县、平山二县交界处的货郎头,下到盘底便是平山县下口乡盘里村。《清一统志》载,十八盘关于明正统二年(1437)筑城置戍。今古关城及盘道已废,唯杨(树沟)平(山)公路(207国道的一部分)蜿蜒其上。&l;/br&g;

榆枣关&l;/br&g;

故址在今盂县北50公里御枣口村,又名榆枣口,宋置关。&l;/br&g;

文献&l;/br&g;

洪武《太原志》:“榆枣关,在(盂)县东北一百一十里,东接真定府界,宋金有戍兵,今废,而关名尚存。”&l;/br&g;

白马关&l;/br&g;

故址在今盂县东北35公里处,因在白马山上而得名,又名牧马关、伏马关,北魏置。&l;/br&g;

文献&l;/br&g;

《新唐书·地理志》:“盂县东北有白马故关,后魏置。”&l;/br&g;

洪武《太原志》:“伏马关,在盂县东北七十里,通真定府平山县界,亦名白马关。宋金有戍兵,今废,基址犹存。”&l;/br&g;

记事&l;/br&g;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征太原,契丹来援,至白马岭,与郭进遇。契丹将耶律沙欲阻涧以待后军,其监军放(?)烈不从,度涧迎战,大败。&l;/br&g;

车轮口&l;/br&g;

在今盂县东北37.5公里处。&l;/br&g;

文献&l;/br&g;

清《盂县志》:“车轮村,县东北七十五里。”&l;/br&g;

《图说》:“十八盘,山路旋折,极仄险。逾岭而东,即六岭关,迤西忽川口,北为古石口,南为车轮口,东南为山北口,又南为庄头口,又南为五里口,皆深沟峻岭。”&l;/br&g;

光绪《山西通志》:“关以北隘口之在盂县者,东出为陆岭关,在直隶平山界。曰车轮口,曰关头口,皆入岭要隘也,并设厘卡。其北滨于滹沱河者,曰忽川口,在黑山关南。”&l;/br&g;

关头口&l;/br&g;

在今盂县东北22.5公里处。&l;/br&g;

清《盂县志》:“关头口,县东四十五里。”&l;/br&g;

忽川口&l;/br&g;

在今盂县北53公里处。&l;/br&g;

清《盂县志》:“忽川口,县北一百五里。”&l;/br&g;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