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西行(2/2)

聚拢了两万人,而张守言这边则收拢了一万多人。

十一月间整个河南都在流传两段歌谣。

其一是“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其二是“一日两顿粥,北上黄河头,十亩自耕地,可传一百年。”

相对而言,张守言的歌谣对饥民们更具吸引力,被大旱折磨了好些年的人们,对不会断流的黄河源头充满了憧憬。

有地可以耕,谁会去造反?

十一月初四,张守言拔营往西北去,船队改走淅川县南的河岔口进入南边的丹水,丹水两岸密密麻麻的都是跟着张守言迁徙的流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麻木了好几年的百姓,一水的枯瘦黝黑,眼里也终于有了一丝光。

考虑到很多饥民的身体状况,张守言一日只走二十里。

走了三日,流民大营才走到丹水中游的苏家沟,而人数已经从最初的两万人增加到了七万余。

派到前方荆子口关探路的人回报:“大人,丹水前面水太浅,船队过不去了!”

张守言站在船头看向丹水两岸的河堤,因为连年的干旱,水面已经降到了离河堤顶部两丈许。

十一月初七,张守言将所有的船只留在了荆子口关,带着人数增加到八万的流民大营进入了陕西地界。

三边总督兼抚陕西丁启睿已经派人在商南候着。

原来是丁启睿率领新招募的秦军,奉督师杨嗣昌的命令从华阴进入河南,去镇压李自成去了。

张守言闻言笑笑不以为意,杨嗣昌给丁启睿的命令是在十月初,可他早不走晚不走,偏偏在自己带着大几万流民进入陕西后,他就立即殷勤的率军进入了河南。

丁启睿实在是没钱没粮食招呼张守言的流民大营,索性直接躲了。

陕西这些年的光景与河南都差不多,只看那些义军头领大部分是陕西人就知道这些年陕西的日子是个什么样子。

好在张守言根本就没打算依靠过丁启睿,大营过了商南之后在商州以南直接转向西行,准备沿着山阳、镇安一线笔直的西行往临洮去。

穿过整个西安府抵达西安府最西边的黑木峪南端,流民大营花了整整半个月时间。

因为不光西安府,就连庆阳府、凤翔府的饥民也纷纷向这边赶了过来。

秦岭南端脚下,拖儿带女的流民们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张守言每日光熬稀粥的碎米粮食就要用掉15吨,他在现代租用的大仓库里养了三十多只野猫,陆陆续续从各地送来的两千吨碎米都堆积在这里,老鼠根本抓不完。

这种米批发得越多越便宜,从之前的2700元/吨已经降到了2550元/吨。

这种现代社会用来酿酒和加工饲料的次品粮食,放在明末却是上等的好口粮,五百吨碎米都用来熬粥的话,能支撑十万人大约四个月。

喜欢明末天下1639请大家收藏:(.sodu777.)明末天下1639搜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