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字典(2/3)

挨饿。这样吧,你们每人从衣服上割下来一小块布,然后将所有布缝成一件衣服赠给寡人,这件万民衣便当做你们送给寡人的礼物了。”赵括对大家说道。

几名老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才起身,让开道路。

大家听到赵括的话,毫不犹豫地从衣服上割下来一块布,有的嫌身上衣服太脏,生怕会玷污到赵括,连忙跑到河边清洗。

魏国官员神色复杂,不知道做什么好,只能站在旁边一动不动。

“传令下去,启程,回国!”赵括翻身上马,大声说道。

所有百姓纷纷跪在地上,恭敬地磕了一个头,直到赵军的踪影完全消失在尽头,方才起身。

赵军走了,就如同他们的到来,匆匆而过。

回到邯郸,赵括将大军交给乐毅,直接朝着王宫冲去。

“哈哈哈,还是我闺女好看。”赵括抱着闺女,高兴地说道,这还是他第一个闺女,小小的人,窝在一起,显得特别乖巧。

“大王,你还没有给她取名字呢。”安凝说道。

“就叫赵盈吧,封为长乐公主。”赵括说道。

“赵盈,这个名字好。”安凝点了点头,“大王奔波一路,肯定累了,要不交给妾身来抱吧。”

“不,寡人不累。”赵括紧紧抱着闺女,怎么看都看不够,一路上的疲惫全都消失了。

直到闺女突然哇哇大哭,赵括才不知所措地将闺女交给安凝。

“大王还是去见见相国吧,总不能回来之后,就直接来王宫中,相国会有意见的。”安凝一边哄孩子一边对赵括说道。

“好,那寡人就过去看看。”赵括发现没有自己什么事,于是朝外面走去。

“哈哈哈,这段时间辛苦相国了。”赵括来到政事堂,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回家,在政事堂加班。

赵国能够平稳发展,他能够放心在外救灾,背后都是蔺相如在默默付出。

这名老臣支撑了赵国整整三代,至今仍在为赵国发光发热。

“臣不辛苦,大王才辛苦,大王比之几个月前,都消瘦了。”蔺相如放下毛笔,见到赵括,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虽然大权在握的感觉很好,但没有赵括在身边,蔺相如始终觉得有些不踏实,只有见到赵括,方才能够真正踏实。

“如果没有相国,寡人可不敢在外这么久。”赵括笑着走到主座上,随手取来一本奏折,“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

“农家和墨家派人过来说,《农典》和《工典》已经编订好,可以刊印了。医家的《医典》还没有完全编订好,主要是有些研究要跨度好几年才能出结果,所以特别耗时。”蔺相如说道。

《农典》、《工典》、《医典》都是从几年前就开始编订的,代表着整个华夏文明农业、工业、医学上的巅峰,即便是集整个赵国的力量,也足足耗时近十年才完成。

甚至《医典》至今都没有完成。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刊印吧,还有,告诉医家,日后还会出第二版、第三版进行修订,不用等将所有东西全部研究明白。”赵括说道。

天下疾病多了去了,医家治不好的疾病不知道有多少,要是等他们研究明白再编订,那《医典》就算一千年也别想编订好。

“好,我这就告诉医家。”蔺相如点了点头。

“三典编订好之后,也是时候编订《字典》了。”赵括抬头看向侍卫,“去将荀子请来。”

“字典?”蔺相如好奇的看着赵括。

赵国并没有字典,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还要等到东汉时期许慎编订的《说文解字》,这也是现代研究古汉语最重要的书籍。

“不错。”赵括点了点头,给蔺相如解释字典的作用。

“妙啊,有了字典,即便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在家里也能查到。”蔺相如眼睛一亮,没有人敢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就连他都不敢说,若是这时候有一本字典在身边,多么方便啊。

很快,荀子来到政事堂。

“寡人的意思是,按照拼音和偏旁部首两种方法排序,方便检索。同时,取消所有异体字,统一为篆书。字典中不仅要包含字、词,还要有解释,举例等等,让人能够明白字词的意思。这件事就由荀子负责,学院中所有祭酒和博士,全部由荀子调遣。”

赵括之前在拼音和反切法之间犹豫,最后还是决定用拼音,两者各有优缺点,但相比之下,拼音的优点可就太多了。

拼音和反切法本质上只是一种方便学习识字的工具,自然是哪个方便用哪个,就像阿拉伯数字一样,虽然是印度发明的,但已经在赵国普及了。

赵国现在用的文字还是篆书,不过和过去的篆书有些不同,过去的篆书笔画多为弧形,不方便雕刻。

因为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和普及,为了方便印刷,赵国的篆书正在向横平竖直过渡。

“臣回去之后立刻召集人手。”荀子闻言,深吸一口气,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