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费专辑(2/3)
,但歌还真没少听。>
做唱片策划的,每一张大卖唱片都是他必须要研究的东西,总结它大卖的原因,从词曲创作到歌手演绎,再到宣传包装,方方面面都要研究。>
八九十年代香江乐坛的那些大卖专辑,他还都做过研究分析,很多大热歌曲也都熟记于心。>
恰好,原主就是一个歌手,出身音乐世家的他,从小就接受父母的声乐训练,演唱水准比起一些职业歌手也毫不逊色。毕竟流行音乐,说白了也就那样,就演唱技巧来说相比起传统戏曲,毫无技术含量。>
孙霖没打算签约唱片公司。>
他的记忆中有着未来数十年的大热歌曲,唱片公司能给他的支持实在有限,何况如果他签约唱片公司,必然受到诸多掣肘。>
所以,他准备自费出唱片,制作出来以后,再联系唱片公司发行。>
有着大量前世已经被验证过的经典歌曲,再加上自己前世在唱片公司积累的经验,他对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很有信心。>
自费出唱片,对于地下音乐圈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们的音乐不被各大唱片公司认可,又想让更多的人听到,只能选择自费。只是这些自费出唱片的地下音乐人,绝大多数都扑街了。>
原时空,eyond在1986年的时候,就曾经向银行贷款1万港币,自费制作了乐队的第一张专辑《再见理想》。这张专辑从包装设计、歌曲创作到录制配唱,全部由eyond几人一手包办。>
毫无悬念,这张专辑扑街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张专辑,被他们后来的经纪人陈健添发掘,开始走入主流音乐圈。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被社会毒打了几年,也开始转变自己的音乐风格,更多的向流行靠拢。这才是陈健添看上他们的原因。>
其实,从这里就能够看得出来eyond这两年混得有多惨,连出专辑的这一万港币都还要向银行贷款。>
练歌最好的地方肯定是录音室无疑,可以随时重听录音,纠正自己的问题。只是孙霖经费有限,录音室练歌那么奢侈的方式,也只能想想。>
他拿出全副身家,也只有五万港币,这还是原主一家多年的积蓄。五万港币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已经不能算小钱,但作为一张专辑的制作费,就显得有些紧巴巴。>
也就专辑里面的词曲、编曲他全部一手包办,否则这五万港币还不够他收歌的钱。>
此时,香江一般的词曲作者一首歌大约二三千港币,像辉煌二圣这种大佬级别的词曲作者,一首歌的报价是三到五万。报价是这么多,但是能不能请得动人家出手,这就不好说了。>
至于新人创作者,那待遇就差得多了,如果有行内人带着,价格可能会高点,如果自己投稿,一首歌也就三两百港币。>
孙霖这张专辑一共准备了十首歌,为了避免水土不服,他选择的都是比较契合这个年代的大热歌曲。>
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三步就是一个神经病,如果孙霖现在把周董的歌拿到这个年代,绝对会被那些报纸和乐评人喷出翔来。当然,更有可能是无人问津,直接堆在音像店的角落里吃灰,连被人骂的资格都没有。>
反正他不急,现在最重要的是赚钱,等有钱了以后,再拿出一些先锋音乐出来刷刷逼格。这件事绝对不能本没倒置。>
《知心当玩偶》>
《’》>
《无心睡眠》>
《太阳星辰》>
《石头记》>
《敢爱敢做》>
《月半小夜曲》>
《几分伤心几分痴》>
《让一切随风》>
《情感的禁区》>
这是孙霖最终选择出来的十首歌,每一首都是在另一个时空经过检验的经典歌曲。>
一张专辑并不是说里面的好歌越多越好,把太多好歌放到一张专辑里面,并不能给专辑增色太多,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不管是电台还是电视台的宣传,都不可能给你放完整张专辑,只会播放这张专辑里面的一两首主打歌。其他歌曲即使质量再好,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而最终被埋没掉。>
逛唱片店的人同样如此,试听的时候极少会有人把整张专辑听完,大多都是只听三两首歌,觉得还不错就直接买了。>
孙霖把这十首在另一个时空已经被证明过的金曲放到一张专辑里面,其实是一件极其浪费的事。只是他也没办法,他脑海里面记得的都是这些经典歌曲,即使他想弄几首质量一般的歌搭配着发也做不到。>
正常人听歌,肯定是挑那些好歌来听,即使听到一些烂歌,也会马上切掉,即便不切掉,也不会刻意去看歌词去记忆。对于那些连烂歌都可以记得清清楚楚的人,孙霖只能表示佩服。只是作为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