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后续(2/2)

不但那些队长、所长没想到,就是新上任的李局长也没想到。后来,李局长私下里问了老领导万局长,万局长说:吴市长说陈副局长这个人很不错。老李,你要和陈副局长搞好关系,人家还年轻,前途大着呢。

李局长听了哪还有不明白的,陈副局长这是攀上了高枝啦。此后,李局长对陈副局长自然是客气相待。这些都是后话了。

无恙药店。

“周大夫,你现在有空吗?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穿着医生白大褂的孙炳乾一脸笑容地看着坐在那带着耳机看电脑视频的周扬,客气地问道,他确信周扬能听见他的话,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了。

周扬眼都不看他,淡淡地说:“没空。”

孙炳乾一点都不生气,呵呵一笑,“那你忙,等你有空再说。”回到自己的桌子旁坐下,翻开桌子上的一本发黄的医书读起来。来通海一个多月了,孙炳乾对周扬的态度从好奇渐渐变得敬佩,又从敬佩变得仰视。

一个月前,第一次亲眼见证了周扬的神奇医术,孙炳乾无比惊叹----------世上竟有如此神奇,高超的医术!一根银针,两颗奇怪的药丸,脑部肿瘤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中的医理是什么?药理是什么?孙炳乾仅仅能猜测一斑,却不能窥全豹。好几次,心痒难耐之下,他真想把自己所见发布到微博上,写信给自己的朋友、学生,可一想到自己对周扬做的保证,他又忍住了。后来,他又见证了几次周扬神奇的医术,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心里有了坚定的想法:“我不走了!不学到周大夫的医术,我绝不离开!”

一个月来,孙炳乾一直默默地观察周扬,发现自己一点也看不懂这个年轻英俊的小大夫。这个人对任何事都是一副淡然的态度,对谁都不冷不热的,明明拥有高超的医术,却从不自傲;不管来求医的病人病情有多严重,他的语气总是平平淡淡地,“你的病能治。”然后就让病人去交钱。说起收费,孙炳乾更是有许多疑惑,看着差不多的病,周扬收的治疗费却不一样,差距很大,尤其是对外国人,直接就是一百万美元起步。

有一次,一早上来了两个肝癌晚期的病人,一个是华夏人,一个是美国人。华夏人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是个乡村教师。先听周扬说病能治,那个老师很激动,后来一问费用,周扬说“二十万”,老师犹豫了,周扬看了看他说“可以先交一万,剩下的慢慢还。”老师当时就哭了,不住地说:“谢谢!谢谢!”周扬呢,表情淡淡地,“按时把药吃了,三天后去医院做个检查。行了,你回去吧。”把人打发了。一周后,老师和妻子带着女儿送锦旗来了。门卫连门都没让进,把锦旗收了,把人撵走了。锦旗上写的什么,孙炳乾没看到,因为被韩小菊卷吧卷吧扔纸箱里了。

那个美国人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带着随从和保镖来的。周扬看了老头的诊断,说“二百万美元,去交钱。”当时听到这个数字,孙炳乾吓了一跳:周大夫,咱不能这么玩啊,这可是美国人,万一人家告你种族歧视可就麻烦了。可接下来的一幕让孙炳乾看懵了。美国老头一听让他去交钱,刚来时的痛苦忧愁的面容转眼变成喜悦的笑脸,乐颠颠地把钱交了。周扬怎么给治的呢?和那位老师一样,一个小瓶里装了几粒黄豆大的绿色药丸,早晚各一粒,三天后去医院复查。

后来,美国老头又来了,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地拿着锦旗向周扬表示感谢。当然,他的待遇和那位老师一样:锦旗扔箱子里,撵人。

对那种神奇的绿色药丸孙炳乾不可能不感兴趣,他很想知道“这是什么药?他是怎么配制的?含有那些成分?”刚问了第一个问题,就被周扬堵了回去,“做好你的事,不该问的别问。”

他亲眼看到周扬是从药柜上一个没有标签的抽屉里取出的药瓶,好几次,周扬不在的时候,孙炳乾都想打开抽屉,但,最后,个人的操守战胜了冲动,终于没有那样做。他不知道的是,那个抽屉,除了周扬别人根本打不开。

孙炳乾的学生打了几次电话要他回去,他都拒绝了,说“你们做完手头的事情就都来通海吧。”他知道疗养院的事,给周扬说他有几个学生,学得还不错,反正疗养院要招人,这几个学生学的就是中医,来了多少可以帮着做点事。

周扬不在乎这点小事,说来就来吧,疗养院也快开业了,正好缺打杂的。孙炳乾当时狠狠噎了一下:打杂?那几个可都是博士研究生,你叫他们打杂?很快,孙炳乾就想通了,博士生了不起吗?我还是博士生导师呢,不也在给周扬打杂。博士生导师给一个小药店的小大夫打杂,这话传出去,不知有没有人信?不过他这打杂的待遇还真不低,月工资两万,吃住免费,住的还是高档酒店豪华套间,唯一的缺憾是老伴不在身边,多少有点寂寞。要不要把老伴接来?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