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三 对敌方略(2/3)

“孙大人,孙大人,你在想什么?”曹文诏推了推孙伯纶,提醒了他一句。

孙伯纶这才察觉自己想出神了,连忙告罪,接着说:“想来督师大人与曹将军已经略许久,末将还是想听听两位的想法。”

杨嗣昌知道孙伯纶一直谨慎,索性和盘托出,说:“此次四镇会战宣大,有两大目标,一是解救被东虏掳掠百姓,减少东虏所获。二是给予东虏重创,让其不敢轻易寇边。虽说本官立下军令状,诸将却不可因此掣肘,凡事以国事为重。”

听完了杨嗣昌制定的战略目标,孙伯纶略略点头,这个目标还是很现实的。

曹文诏接着讲解说:“如今东虏分三部,各带蒙古诸部,两红旗主力在朔州,两白旗主力在代州,两黄旗刚打下灵丘,若说突出在前,深入腹地,当属灵丘的两黄旗,可是其兵多将广,不易攻伐,其次是朔州的两红旗,但其两翼有两白旗或黄河天险,也有困难,最容易的当属还在繁峙一带肆虐的正白旗多铎部,但只击败这部的话,恐无法撼动全局,两白旗主帅多尔衮素来狡诈,其麾下左翼鹰犬众多,实难取胜啊。”

说到这里,曹文诏停了停,说:“本官与督师大人商定,若想达成督师大人的目标,至少击败其中一路,才可让东虏知晓王师不可侵犯,几番思量,还是朔州的两红旗最为合适!”

“孙大人,你以为呢?”杨嗣昌看向孙伯纶。

孙伯纶说道:“宣大不能战,只靠延绥、山西援军,便是击败一路也是困难重重啊。”

“孙大人觉得本官策略不宜?”曹文诏问。

孙伯纶摇摇头,说:“不,曹将军当世良将,思虑深远,两红旗确实最弱,但其夹在两白旗和黄河之间,若贸然进攻,很容易受到两白旗的夹击,那便是与东虏四旗外加左翼各部决战啊,非我军所能抗衡的。”

“那孙大人有何良策?”杨嗣昌问。

“欲灭两红旗,先打两白旗的出头鸟,得把两白旗打退了,才好进攻两红旗啊,所以,无论日后战局如何变幻,攻打内长城以南,肆虐繁峙的镶白旗的多铎部是迫在眉睫的,只有打败它,才能打开局面,否则东虏共进退,咱们便抓不到他们分兵的好时机了。”孙伯纶思量许久,这才说道。

杨嗣昌点点头,感觉孙伯纶说的非常有礼,又问道:“孙大人,如你所说,确实当先攻打多铎部,其部不过东虏两千,左翼鞑子三千余,以山西、延绥精兵,不难取胜,待我军大胜,当如何?”

孙伯纶被杨嗣昌问了这么个问题,哑然失笑,道:“督师大人,便是岳武穆在世,也无法预料未来之事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未来皆是不可测呀,此战目的一是杀敌锐气,而是看东虏反应,虽说东虏不攻坚城,只掳掠堡寨,但皇太极此人素来狡诈多变,我们打掉了多铎这一支,才知道皇太极究竟有没有与王师决战的意图。”

“有如何,没有又如何?”杨嗣昌问。

“若东虏想与王师决战,延绥、山西精兵当守内长城,坚壁清野,不与敌战,等待辽东、蓟镇援军,若不与王师决战,王师当如何行动,便要看东虏三部的反应了。”孙伯纶轻声说道。

杨嗣昌略作思索,便点头同意,说:“竟然如此,便由二位抽调将士,兵发繁峙吧。”

孙伯纶提醒道:“东虏之所以在大明腹地如此猖獗,分兵掳掠,一是宣大二镇积弊已久,不敢野战,二是有汉奸作祟,情报通畅,知晓王师动向,末将以为,既然曹将军麾下山西镇已经在胡峪口方向屯兵,不如督师大人明令曹将军亲率精兵增援,末将挑选精锐,隐匿山西镇军中,也好出其不意啊。”

“孙将军此言有理,不知道孙将军可抽调多少人马?”曹文诏小心的问道,孙伯纶这法子倒是不错,但若如此执行,就要以山西镇兵马为主,虽说曹文诏不惧东虏,但也不认为凭借自己麾下军力可以击败多铎那数千精骑。

孙伯纶沉吟片刻:“末将抽调铁甲骑兵一千,两个炮队加上八百跳荡及两个大队火铳兵。”

曹文诏欣喜:“如此再好不过了。”

孙伯纶抽调兵不过三千,却都是攻坚之兵,显然没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杨嗣昌看在眼里,心中欢喜,说道:“哎呀呀,两位将军真是强强联合啊,若大明军队皆如你二人这般共御外虏,如何能让区区建州东虏欺压啊。”

“延绥镇大队人马还在保德,这是末将仅能抽调的兵力,却也都在战备状态,可今天下午就能出发。”孙伯纶并不因杨嗣昌称赞而自傲,反而要抢时间,兵贵神速。

曹文诏也是赞同,如今两红旗的前锋敖汉部被孙伯纶击溃,博洛被俘,这件事早晚要传开,等两白旗接到消息,多铎说不定会后撤应州与多尔衮汇合,届时便难打了。

然而,杨嗣昌却表示反对,对孙伯纶说:“孙大人莫慌,高监军今夜要去你营中点验首级,你到时可要在场,不如明日出发吧。”

“这条阉狗,又来惹是生非,扰我进兵方略,真是该死!”孙伯纶当即愤愤骂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