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街上巧遇(3/6)

,伸手爱惜的摸摸那小女孩的头,一边随意的问:“大嫂,你是城外安置点来的吧?日子还过的下去么?”

“公子好心肠,奴家正是城外的流民,托活菩萨孟大人的福气。当家的在工地上做活,管吃管喝。每日还能领会来两斤粗粮。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当家的说了,孟大人还耍修运河,活有得做,还有工钱。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年轻人听了笑笑道:“大嫂。你一天能做几双鞋子?会做鞋子的人多么?”

大嫂道:“这点鞋子是一个月楼下的。正经的千层底,做一双耍两天呢。说起这鞋子。我们那一甲的姑娘媳妇。十有**都是会做的。”

“哦。是这样啊,如果给你提供材料,你只管做,月底全部按一双十文钱收购,你一个月能做几双?”年轻人又问,那大嫂顿时脸上露出一道喜色道:“这样的话,奴家专心做鞋,一天至少能做一双。”

年轻人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册子来,抽出里头夹着的碳条,对那大嫂笑道:“那么请大姓留下个地址,回头我好派人去与大嫂联系。”

那大嫂忙不迭的报上地址,年轻记下后笑着摸摸那小姑娘的头。然后对大嫂道:“再见,这位大嫂。”说着站起,继续在街道上慢步行走。跟在后头的庄小六嘟囔着上前对那大嫂道:“多少双,我来给钱。”

张威实在是好寺的不行,快步追上那年轻人,在后头轻声招呼:“前边可是孟六?”

张威看见的年轻人正是孟觉晓,和张威想的一样,孟觉晓也认为要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所以隔三差五的就会到集市上来转一转。

“这位仁兄请了。”孟觉晓回头惊讶的看着张威,看清楚是一个文士打扮的四十来岁的男子,便拱手笑道。很明显孟觉晓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没有回答问题。

“呵呵,看来这里说话不方便,不如前面找个地方坐一坐,慢慢说话如何?”张威笑着建议,孟觉晓虽然觉得有点突兀,但是见张威不像个普通人,想想点头道:“也好,前面有家茶楼还不错,一起坐坐也无妨。”

两人虽然是街道上巧遇,但是互相感官都不错,进了茶楼找个临街的窗子坐下,客气两句后张威便道:“在下江南士子张士元,来河北寻友。当初孟六在京城的风采曾得缘一见,所以认得。适才见孟六与那大嫂交谈,心下好奇,故而冒昧。”

孟觉晓听了也没往心里务,笑着摆手道:“谈不上冒昧,天下读书人是一家,都是孔孟弟子。至于那位大嫂,乃是城外安置点的流民。见她卖鞋子。让我想起城外军营里军士操练艰苦,鞋子费的厉害。当时心里便动了个念头,为何不把城外的流民中会做鞋子的妇孺组织起来,让她们做军鞋,官府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军鞋的花费降低了不少。而且也能给流民家里那些妇孺们多一个增加收入的路子。老百姓只要生活有了盼头,这河间府便乱不起来。”

张威听着这话,脸色不禁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丝尊敬,拱手道:“一路走来,民间都道孟六是活菩萨,今日一见果二为要卉路,老水路太慢,张威带了四个随从快马轻承咒往河北而来。紧赶慢赶的晓行夜宿,从金陵城到河北也走了十天。虽说走的是官道,但这一路过来。张威感受颇深,京城附近的一两天的路程内。道路状况还算过得去。过了长江走上半日的光景,官道的状况就显得有点破败了。

到了大名府张威也没有停歇。休息了一夜便继续赶路。一路往北到了河间府辖区内,前方收费官道上的路卡看挺醒目,路边设立的一个。大牌子更是显眼,上书一行大字“过路收费。取之于路,用之于路

一身便衣的张威抬手示意四个随从翻身下马,牵着马慢慢的走到收费站前。等了一小会。前面的商队便过了卡子,轮到张威上前。“一共五匹马,十五文,谢谢!”路边收费的差役说话的时候带着微笑。随从上前付了钱,栏杆抬起张威等人过了路卡并不着急走,而是在路边随意的停下做小憩状。里头开辟出一大块空地,靠里头有一个茶棚。张威带着随从过去。

茶棚里休息的人不少,长长的柜台后头架着大蒸笼,里头看意思就是买点包子幔头一类的,边上竖着一个大铜壶,上面贴着一张纸写着“大碗茶,一文一碗铜壶边上也是一口大锅,下面小火烧着,里头热气腾腾的满满全是大碗,边上一个老妇在洗碗,洗净了清水里过三道。然后放大锅里滚水泡着。

这茶棚看上去就透着一股子干净,出卖的东西一律明码标价,看着也不贵。走道的累了进来歇脚,喝上一碗茶。吃点东西的人不少。

张威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耍了碗茶慢慢的喝着,目光仔细的打量着四周,耳朵竖起来听周围的人说话。

“这一路到河间府,都是平坦大道么?。巧的是还真有外地客商向活计问起张威想听的话。收碗的活计听了笑着答道:“客官您是外地人吧?打这起到雄州城下五百多里地,都是平坦大道。过了雄州城就不好说了,那地界孟大人也管不上。”

“话是这么说,马匹三文。马车五文钱的过路费也不少。每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