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一份大礼(3/4)

道。

华夏四大行的建行,市值才1.3万亿华夏币呢。

阿斯利康也算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它的前身是英国帝国化工集团,后来演化成了捷利康。

1998年年底。

捷利康和瑞典的阿斯特拉并购成功,成立了阿斯利康。

接着在2000年11月13日。

阿斯利康的农化业务——捷利康农化公司以及瑞士诺华的作物保护和种子业务分别从原公司中独立出来,合并组建了一家专注于农业科技的企业。

也就是.....

先正达。

接着在2011年,先正达成立了dvion这家子公司。

后来随着业务发展。

dvion在先正达内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并且开始设计起了仪器研发产业。

到了2016年。

华夏化工忽然爆出来了一个大新闻:

中化集团将以每股480瑞郎的现金收购先正达,收购金额达到惊人的430亿美元,成为华夏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桉。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

早在并购进行之前,先正达便将dvion转移给了阿斯利康——因为它们拒绝将仪器业务归类于并购条约中。

类似的环节实际上不止仪器模块,还有其他很多分部。

也就是只卖业务,但不卖技术。

所以别看目前dvion依旧挂着先正达的牌子,但它的利润一毛钱都到不了华夏化工的手里。

这事儿有点类似某个汪姓男子和大,和情人睡你家花你的钱,你想烧床垫都t是防火的......

好了,视线再回归现实。

眼见徐云清晰的将dvion的情况介绍完毕,田良伟赞许的点了点头,道:

「很好,既然你能说出来dvion和阿斯利康的关系,接下来的内容应该就好理解了。」

随后他顿了顿,组织了一番语言,继续道:

「小徐,我记得你去参观过两年前年的进博会吧?」

「......?」

虽然不知道自家导师为什么又把话题转移到了进博会上,不过徐云还是老老实实的答道:

「嗯,那时候我是学校的观光团成员之一。」

田良伟点点头,又继续道:

「既然如此,你应该参观过那套「ealth」吧?」

「ealth?」

徐云再次一怔,回过神后,眼中逐渐浮现出一丝追忆:

「当然记得了。」

ealth。

这是微软和阿斯利康合作的一个项目,也是微软在ealthault后进行的一次全新尝试。

在2020年的进博会中,这个项目可谓是聚光灯打到了秃子脑门上——大放光彩。

这个项目属于智慧医疗领域的全新应用,医生只要佩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远程操控械臂进行手术。

进博会上展示的是肺部手术模块,医生只需要5至10分钟即可完成肺结节定位,然后通过最小的切口完成手术。

现场三天的总成功率,足足高达97%。

作为一名生物兼物理学生,徐云对于ealth自然印象深刻。

而就在徐云陷入回忆之际,田良伟又说道:

「小徐,你可能不了解,ealth的项目领头人叫做卢潇,也是咱们科大的一位校友。」

「后来读博去了海对面,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了微软——不过没有移民就是了。」

徐云顿时眉头一掀。

他并非意外于那个叫卢潇的人未曾归国,毕竟这年头出过留学乃至移民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国外的收入、科研环境确实相当优握,人各有志嘛。

愿意回来建设祖国的自然值得尊重,但为了生活去国外工作的也可以理解。

只要别做二鬼子就行了。

徐云上辈子认识不少出国留洋的朋友,有些人的情况确实情有可原。

比如他认识的一对在尹比利亚做中餐馆的夫妇,不移民开不了店,税收也要比正常情况高很多。

而如果回国,他们的收入要少好几倍。

这种情况你说他们是移民还是不移民呢?

还有一些科研人才,国外的薪资是国内的好几倍,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了。

那些跑出去做狗腿子的——比如方肘子那种货色,即便他是徐云的校友,徐云...或者说科大所有学子也依旧对他鄙视万分。

此时徐云真正在意的,是田良伟这番话的另一层意思:

「老师,莫非那位卢潇博士.....」

田良伟微微颔首,肯定了他的猜测:

「没错,卢潇博士早在数年前就想辞职回国,但因为他研究的方向太过前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