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关于我在大宋搞出发电机后又手搓显微镜的那些事儿》(3/3)

微生物。

同时前者发明显微镜。

后者发明高倍显微镜。

这就是生物书上都讲不清的历史真相。

视线再回归原处。

按照徐云的设计,整个显微镜的过程一共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保证物镜成像于目镜物方焦点处,具体可以用f′(x)=fra{1}{3}计算。

二就是倍数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光学显微镜极限倍数的人是恩斯特·阿贝,他于1874年发明了1500的光学显微镜。

分辨率约200纳米,也就是最短的可见光波长的一半。

因此想要手搓一架光学显微镜,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现代工艺设备的辅助。

作为曾经手搓过两位数显微镜的技术宅,徐云自然很清楚一件事:

在古代社会,有两类材料可以完美的达到折射率和色散率的配比组合。

也就是冠冕玻璃和火石玻璃。

在21世纪,冠冕玻璃基本上和蔡司眼镜被捆绑在了一起。

但其实呢。

它是一类阿贝数大于50的玻璃,也就是镧系玻璃。

本土的镧矿场地主要在内蒙和江西,也就是唐代的江南西道,宋朝的江南西路,后世打开水龙头都流辣椒水的地方。

加之镧系稀土特点鲜明,以老苏的能力想要找到并不困难。

至于火山玻璃就更简单了。

顾名思义。

这是可以在火山口发现的一类矿石衍生品。

虽然以上两者有个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一旦处理不好,可能残留钍等比较恐怖的放射性元素。

但如果流程得当,这些都可以很轻松的避免开来。

等原料凑齐后,再通过搅动玻璃溶液、平凸透镜等一系列技术,就可以制备出极佳的消色差透镜。

届时哦成品不说极限倍数吧,至少900倍的放大倍数还是不难的。

在显微镜的观察过程中,低倍镜头100可以红细胞,400倍可以看到比较清晰。

至于看细菌的详细结构则要1000倍的镜头,其视野很小,需要药剂扩大视野。

另外还需要染色,否则看不到细菌的影子。

因此900倍的显微镜,已经算是非常实用的一台器械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

这种倍率的显微镜,老苏直到嗝屁那天,可能都还不会发现它的全部用途呢。

当然了。

考虑到显微镜的原材料相对特殊,徐云保守估计,材料能在一个礼拜内准备好都算难得了。

更重要的是。

眼下还有一件事要优先处理,那就是

王越的静脉注射。

毕竟再不注射大蒜素溶剂的话,老苏啥时候嗝屁不好说,这位中侯大人恐怕真得凉了

注:

有读者问这里就解释一下,最近有的时候大家会看到全角半角的逗号还有两个句号,这不是我输入法问题哈。

这是起点的防稻测试,很快就要普及了~

一是要保证物镜成像于目镜物方焦点处,具体可以用f′(x)=fra{1}{3}计算。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