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汤皖最怕的事情来了(3/4)

许的范围之内的。

但是,此时启瑞的阁子成员为国抿党籍伍廷芳、陈锦涛、程避光,分任外务总长、财政总长、海军总长,竟然齐齐辞职不干了,因此启瑞顿时成了孤家寡人,才有一人上班的尴尬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纵观同时期全世界,唯有华夏而已,究其原因,还得追溯到宋教主给袁老大下套子。

当年,南北议和,逸仙先生让位,袁老大上台,为了限制袁老大,宋教主苦思冥想一夜,写出了《民元约法》,通篇解释下来的一个重要点便是,实权在总里,老总只是个吉祥物。

当时,参照的是霉国的老总制,但是霉国的老总被选出后,施政的乃是整个党派的证见,其施政团队都是从党派内提拔的。

宋教主在这里摆了袁老大一道,搞定了国抿党内部,有惊无险成了国会第一大党,妄图要架空袁老大,成为总里,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历史遗留的问题就到了启瑞这里,国抿党依旧是国会第一大党,选出的阁子成员自然也就是国抿党成员。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葩现象,总里制约老总,阁子成员制约总里。

所以,一出闹剧接着一出闹剧的出,总里实在是被气的够呛,其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傅良佐便出了个馊主意。

为了能使《对得宣战》议案顺利通过,竟然组织“公民团”把国会包围了,实质上“公民团”的成员不过是小混混,流氓,妓女,乞丐等,大约一千人。

这彻底惹怒了国会议员,纷纷要求罢免启瑞,这才给了黎黄陂底气,在启瑞拒绝辞职之后,依旧强势无比的撸了启瑞职务,强行重组内阁,启用李经曦,也就是建议张勋调解的那个人。

这么一番理下来,汤皖还得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说道:

“未曾见过!”

“所以,皖之以为,此情此景之下,如何行之,才最好!”任公继续问道。

卧槽,汤皖差点吐了,这不是给自己挖坑跳么,而且,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么。

启瑞吃一堑,长一智,肯定借着张勋复辟的热潮,解散的老国会,定然是不同意再次启用的。

而且,还要借此次机会,重新组建一个完全听命于启瑞的新国会,也就是安福俱乐部。

前有安福俱乐部在国会占据主导权,后有皖系、直系和奉系的支持,启瑞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后顾无忧。”

汤皖不想直接回答,装傻充愣又过不去,只好饮茶,一杯过后,房内空气越发的凝固了。

无形给了汤皖巨大的压力,索性直接摊牌,大不了喝茶而已,反正是肯定不掺和的。

“段总,任公,我也不绕弯子了,你们想知道的,已经在实施了,只是我对此不感兴趣,只愿当一个教书匠而已。”

汤皖已经做好了去喝茶的心理准备,只是安静了一会儿后,没有等来启瑞的发怒,而是重新续满茶水的茶杯。

“先生,可是认为既不为我所有,便会引来我的迁怒?”启瑞蓦的问道。

“不知!”汤皖坦然道,反正已经亮明了态度,自己一个文弱书生,还不是别人想怎么样就怎样,索性端起茶杯,安心的品尝起来。

“任公,看来我启瑞在世人的眼中,坐实了坏名头了!”启瑞哈哈笑道,似是有些委屈,道:

“连皖之先生,大概也是如此认为呢!”

“他与你接触的少而已!”任公和起了稀泥,稍稍思索,道:“皖之,你老乡非你所想一般,世人狭隘了!”

“愿闻其详!”汤皖道,倒要看看世人是如何狭隘的。

启瑞饮下了一杯茶,平静的说道:

“辛亥那年,我领第一军疾驰武昌,于阵前严令不发一枪,后袁公罪责于我,而我反劝袁公共和,除非撤职,绝不拥护清廷。”

“后清帝退,袁公于大公子鼓吹起帝心,我又劝之,五次无果,以至生嫌,徒增奈何。”

“袁公去,留有遗名,其一黎黄陂,其二徐卜五,其三本为大公子,后改为我。当晚,众人皆举荐我为老总,我未接收,亲自派人去请黎黄陂,助其上位。”

“张勋复辟,我一无权无职之人,临时授命,组‘讨逆军’,至今而已,得不到一个好名。”

这番话,忽悠的了别人,但是忽悠不了汤皖,十之有五为真,一半不可求证,但是“三造共和”却是实打实的历史功绩。

汤皖不语,继续品茶,但是任公似乎感触颇深,这不由得让汤皖想起“讨逆军”挥师之前的那篇气势雄壮的檄文,也是任公亲手写的。

而在那篇檄文历数了康师的几大罪状,看来,任公就从来没有对仕途灰心过,显然自己当初天真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