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乙酉恩科(3/3)

就是晴天霹雳一样了。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是穷人或者是平民改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一个通道。有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但是,也有所谓的“穷文富武”一说,意思大概是两个层面,读书的人,家庭出身越穷越好,这样的人往往能够潜心向学。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读书人往往是贫寒家庭出身的多,不然也不会有穷酸这个词了。而练武的人则恰恰相反,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要求很高。越有钱越好。因为不论是大运动量后对饮食营养的要求,还是制造购买各种器械兵器,都是要有大把的银子做基础的。(所以说,武侠里的各大门派,都不是所谓的侠义正道,往往在当地都是大地主大恶霸级别的。)能够让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贫寒士子们有个衣食无忧的考试过程,并且能够让他们都有个出身去路,日后史家评点起来,弘光皇帝和首辅马士英也注定是要青史留下美名的。虽然这个钱粮不由他们出,但是名望最后还是要落在他们身上的。

于是,这君臣二人都关心起这桩事体来了。

“大将军,此举固然是为天下贫寒士子又开了一条出路,让他们有机会为朝廷出力。可是,朝廷有那许多的官职差使安置这许多人吗?”马士英很婉转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爷,你却有所不知。若是照某家在闽粤和南中各地的做法,便是一个村子的村长、守望队的队长也是要官家任命的,这样的好处便是政令通畅,不至于有中间流失,打折扣,搞变通的。”

马士英是在现有的朝廷体制内考虑问题,他担心的事是出现大量的冗员冗官,让朝廷原本就不怎么宽裕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进而影响北方的战事,耽误了大明的中兴。虽然有李守汉这个金主愿意提供饷源,可是,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和官员,他却不太愿意让李守汉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步步的扩大自己的影响,进而成为一个权臣。

但是,李守汉却不这么想。他的做法是有现成的经验在的。官员不要说配属到村一级,就算是配备到乡镇,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且,朝廷派出的官员到了乡镇一级,非但不会对财政造成压力,反而会造成财政的增收。原因嘛,很简单,那些原本包租、包税的,不用缴纳钱粮赋税的乡绅豪门,不能再通过操纵乡镇政局来偷逃税赋了!

更有一点,日后这些官员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被派到黄河以北、长江中游的地区去任职。那里,对于弘光朝廷来说,就属于新区了。明清顺西各方势力彼此角逐拉锯的地带,这些官员的损失消耗还会少吗?

但是,这么腹黑的打算自然不能对朱由崧和马士英君臣二人说,李守汉也只能打个哈哈,将这个话题轻轻接过去。

“如今各地都在推行新政,到处都是要用人,某家每日里都要接到无数的文书要派官吏去,只会嫌人少,不会嫌人多!”

朝廷要开乙酉恩科的消息被各家报纸纷纷刊登在了头版位置上。除了正常的科举考试外,更增加了明算、明法两个科举考试科目。而且是冠冕堂皇的宣称是复盛唐气象,为天下读书人开新路的举动。更有让人心动的是,这两个科目的考试,是在八股文章之外的考试,虽然不被视为科甲正途,但是,条件却也很优惠。比如说,人员出身不做限制。不管你是参加了八股考试感觉自己不太能考上的举人,还是出身各种身份低微之人,比如说仆人、佃户、伴当、吹鼓手、倡优皂隶等等,又或是各处衙门的吏员家庭出身之人,只要你自己认为我在明算、明法两个科目上有造诣,便可以来参加考试,以为朝廷效力,为大明中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并且,在考试期间,参加这两个科目考试之人,可以享受朝廷的衣食津贴。一旦考上,最低便是朝廷的九品官员。虽然干的都是所谓的风尘俗吏岗位,但是,却是名正言顺的朝廷官员了。

这一下,顿时让弘光朝廷辖区内人心浮动!5310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