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漠南都司(2/3)

汉朝都只能避其锋芒,以和亲相抚。直到汉武帝时,出了两位战神级别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奇袭龙城,封狼居胥,才最终将阴山彻底夺回,将阴山南麓的土地牢牢掌握在手中。

自明朝始,东起贺兰,西至吕梁,南连长城,北依阴山的大片土地统称为“河套地区”。

在丰富水资源的滋润下,河套地区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加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人工灌溉系统的普及,整个地区非常适合农牧业发展,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民间也流传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在古代,畜牧业不仅是提供肉食,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匹!

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地域广阔,适合大批量的养马。赵武灵王下令实行“胡服骑射”的前提,就是在河套地区的战马,从此放弃车兵,形成了以步骑为主的新型作战体系。后世将这支骑兵称为“赵边骑”,这也是中原地区组织的第一支骑兵部队,中原骑兵从此萌芽。

明初朱元璋驱逐元朝大将王保保于塞外后,光复河套并设东胜州。洪武四年废州置卫,同时设置失宝赤、五花城、翰鲁忽奴、燕只、瓮吉剌等五个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再将东胜州分置左、右、中、前、后五卫,隶属行都司,次年罢中、前、后三卫,只保留左、右两卫。

但是好景不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为防漠南诸卫及塞王异动,将漠南诸卫及塞王尽迁关内,东胜卫大多被迁往北京拱卫京师,自此河套东胜卫逐渐荒废。

虽然正统年间明朝重新在河套地区设立东胜卫,但后因新设东胜卫孤悬草原,粮草不济,守御困难,又迁至延、绥地区。期间河套地区防务空虚,逐渐为漠南蒙古诸部占据,成为其侵扰明朝内地的基地。

成化年间,明朝与蒙古诸部为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展开激烈的斗争,虽然获胜,但是由于常年征战,耗费钱粮无数,庞大的后勤消耗指使国库空虚,为此明朝采纳左副都御使余子俊的建议,在河套南部筑墙建堡,建立屏障。

此举保证了明军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边墙防守,但由于仅在河套南部修筑,等于将整个河套平原地区都拱手让给了蒙古诸部,史上称之为“弃套”。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成化之后的弘治皇帝,又何尝不想收服河套,恢复大明的荣光?

可是,弘治皇帝是个抠门皇帝,喝粥都不舍得多喝一碗,打仗?多费钱啊,还是算了吧……

现如今,明军大败鞑靼,虽然草原上很多地区并不适合耕种,但是河套地区能拿回来,对大明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杨一清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关键所在,说道:“仅仅建立卫所,恐怕还不够。”

“不错。”

张鹤龄又将手指从从河套地区一直向东,划到榆木川,连成一条线,大致从巴彦淖尔到乌兰察布一线。

“设立漠南都司,然后自河套向东,建立西河卫、九原卫、云中卫、朔方卫,这些卫所将成为我朝北部第一道防线。并且,以这些卫所为依托,建设边镇,开放互市。”

“设置漠南都司确实很有必要,可是,”杨一清在舆图上比划了一下,说道,“我们现在能建设卫所的,只限于河套一线,这道防线和瓦剌人之间,还有很大的空白地区,这片地方要弃之不用吗?”

“当然不会!”

张鹤龄大致画了一个圈,说道:“这里虽然无法驻兵,但是绝不能丢,是重要的缓冲带。”

“缓冲带?”

杨一清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怎么缓冲?

“告知草原上的居民,这里已经是大明的漠南都司,从此以后,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

“这……”

杨一清脸色纠结,草原上的人会听你的吗?

“接下来,我会以大明皇帝陛下的名义发布诏书,凡事在漠南都司的牧民,无论蒙人汉人,将享受免赋税三年的待遇,并且,朝廷会发放土豆种苗,在漠南推行土豆的种植。”

杨一清细细思索着这番话的含义,草原上的牧民也不是无拘无束,他们也需要上缴大量的牛羊马匹,而且,男子还要被拉壮丁。

赋税问题,无论是大漠还是中原,都是一样的。

只要人活着,还在出气,就离不开赋税。

甚至,有一些牧民的赋税比中原还要重。

免赋税三年,这可是一道很有诚意的诏书了。

如果实行开来,恐怕不止大漠牧民愿意归附,就连外围的瓦剌牧民都会往漠南都司迁移。

如此一来,就不愁这一片空白之地的归属权了,若是瓦剌人或者其他人想要抢地盘,也要问问这里的百姓同不同意。

毕竟,不是谁都有三年免赋税的魄力。

这可是钱啊,不收税,哪来的钱?不征徭役,哪来的青壮?没有钱,没有人,就算你是皇帝,也只能喝西北风。

现如今大明国库充盈,完全有这个资本。

这是一场兵不血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