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开疆拓土(1/3)

历时两个月之久的大战终于结束。

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在弘治朝是绝无仅有的,仅仅是打扫战场,统计战损,就花了五天时间。

算上先锋营的战果,此次出征,共歼敌五万余,俘虏两万余,还有两万多人逃到大漠深处,不可一世的鞑靼部彻底瓦解。

达延汗巴图蒙克伏诛,就算草原上再次诞生新的英雄,鞑靼部族怕是几十年都难以恢复元气。

半个月后,军队撤回榆木川,杨一清带着五万边军正准备增援,接到前方大胜的消息,立即把人马重新在周边布防,等待大军回营。

杨一清本是成化八年的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后出任西北三边总制,对抗漠北蒙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

此人虽然是清流出身,但是为政通练,性情宽大,和那些迂腐的文臣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

历史上武宗时期,乾清宫灾,诏求直言时,杨一清上书称皇上视朝太迟,享祀太慢,在西内大造寺庙,在禁中留宿边兵,并阐述在京畿内设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织造等扰民事情,基本上都快指着朱厚照鼻子骂了,其耿直程度,令人发指。

张鹤龄正是清楚杨一清的为人,这才放心地将兵权交给他。

事实证明,杨一清也确实没有辜负张鹤龄的信任,成功地将瓦剌大军封锁在长城之外,免去了中军的后顾之忧。

“臣杨一清恭迎王师!”

张鹤龄今日还是首次与杨一清会面,见此人约莫四十岁的年纪,双眼隐隐透着精光,确实和平日所见的那些文臣有很大差别。

杨一清也在暗暗观察张鹤龄,早就听说靖王是陛下的小舅子,年纪轻轻,便一手掌揽监国辅政大权,若是换了别人,定是认为国家出了奸佞。

还是大奸佞,所谓清君侧,清的就是这种人。

可是,外人对靖王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有人对其恨之入骨,说他滥用职权,以公谋私,主张开海,鼓励商贾,有损农之根本,处处有违祖制,名为辅政,实为窃国。

可是,有人却对其赞不绝口,收服琉球,开海通商,大明的财富每年增长,沿海一带的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手工业的兴起,缓解了耕地的不足,一干举措,都让大明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更有甚至,靖王辅政之后,短短时间便将各项事务处理地井井有条,就连脾气又臭又倔的刘健也是心服口服。

当然了,也有人说刘健是靖王的狗腿子……

杨一清常年在外,对京城中的事大多都是道听途说,究竟靖王是个怎样的人,仅凭这些传言,还无法判断,直至两个月前,大军出征的消息传来。

自土木堡以来,明军很少有大规模的战争出现,因为当年的遭遇实在太过刻骨铭心,皇帝都被俘虏了,被人押着,到处叫门,这是整个大明朝的奇耻大辱啊!

也正是那此变故,使得京营三大营主力遭遇重创,虽然后来重新组建,但是所有将士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突然要面对强势的鞑靼小王子,而且竟然打算出长城,主动出击,这也太疯狂了!

得到消息后,杨一清立即向朝廷上书,陈述此次出征的利弊,认为在目前的时局下,明军应当以防守为主,不宜主动出击。并言明,当国者不可因为好大喜功而轻易发动战争。

这封奏疏到了兵部,直接就被打了回去,因为朝廷已经做了决定,靖王亲自带兵出征。

连同奏折一起送到陕西的,还有一封诏令,命杨一清带五万边军,自山西雁门关出长城,防止瓦剌人偷袭。

接到诏令后,杨一清并没有气恼,而是立刻对靖王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从布置的每一步可以看出,这一次出击,并非只是抵挡鞑靼人的进攻而已,而是针对漠北,发动的一次全面战争。

如果这一次打赢了,大明北部边境五十年内再无隐患。

可是,输了的话,无疑又是一场土木堡。

胃口太大了!

杨一清并没有否定这场战争的权力,他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那就是守好西北防线,不能给瓦剌人任何可乘之机。

当前线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时,他这才发现,原来靖王所谋划的大局远超自己的想象。

然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鞑靼人竟然败的这么彻底!

直到此时,杨一清终于对这位神秘的靖王有了明确的认识。

为何人家二十多岁就能当上辅政王,是有真本事的。

试问,换做任何一名主帅,可以做到这种结果吗?

就算自己有多年边防经历,也不敢保证能追着鞑靼人的腚眼打,还把人打残了。

说打残了都是轻的,其实,快打死了,就差半口气。

张鹤龄已经走到近前,翻身下马。

“杨大人!”

杨一清赶忙行礼:“见过靖王殿下!”

张鹤龄上前扶住,不让杨一清跪下来,说道:“不必客气,走,先回大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