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听听歌剧(1/3)

每个曾经见过“帐篷”的人,第一次见到这栋歌剧院的顶部,都会产生“有点象帐篷”的联想。[书库][].[4][].[] 在射灯照耀下,看起来象“帐篷”的屋顶呈一片金黄,仿佛漆了一层混入大量黄金的涂料,或干脆直接镀了一层黄金上去。

尼德兰化对金色有特殊的喜好。在某些尼德兰传统舞蹈里,舞者可是会涂一身金漆来表演的,根本不怕因此而引发皮肤窒息。

这歌剧院的外墙大部分颜色呈雪白,且安装了许多玻璃幕墙,估计这样对室内的照明状况会有帮助。

车很快便停泊在歌剧院的正门前,将载着的两位贵宾送下车以后,司机便将车驶到附近的停车场去。接下来的行程暂时不必这司机现身,因为歌剧院里有服务人员负责接待每位顾客。

与其他来这歌剧院消费的尼德兰人相比,刘佳和石瑞娟两人的打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其他尼德兰人几乎都穿着整套礼服,而刘佳却只穿了黑色的衬衣加长裤组合,石瑞娟这次出门则是一身雪白的连衣长裙。

先前出门的时候,石瑞娟曾提出过打扮方面的细节,因为她前些日子读过尼德兰近代史相关书籍,知道尼德兰人认为听歌剧时应该穿正装。

刘佳当时没特别表态。他与许多海州土著都一样,寻常生活里穿着风格相当休闲。但海州土著这种穿着打扮纯粹是受当地气候影响,与邋遢没有半点关系。听当地人有这种习惯以后,纵然刘佳觉得违背自己的习惯,但也懂得“入乡随俗是对当地人生活习惯的敬重”。

海州土著没有“排外”的风气,但对那些不能“入乡随俗”的流动人口,海州土著也不可能十分喜欢。这种观点其实不光海州一处而已。

凯丽-休斯当时表示“现在没以前那么讲究”,又“不必总是穿得这么正规”。象她这种在正统贵族家庭成长起来的现代尼德兰人眼里,穿着打扮整洁大方即可,根本不认为“必须穿正装”。

事实上,近代尼德兰人那些几乎“苛刻”的礼节讲究。是“土财主”向“正统贵族”转变的过程之一。近代尼德兰国力曾达到“上国”的水准,过去身为“苦哈哈”的尼德兰人,在那时段一跃成为“土财主”。

当“土财主”不再看重财产的价值,开始懂得追求“化品味”时,便会渐渐向“正统贵族”转变。该过程中会冒出许多过去毫不重视的讲究,等真正转变过去以后,对讲究的执着又会有所改变。这都是人之常情来的。细细可以写好几万字,在这里就不细了。

刘佳和石瑞娟都是平民百姓。行为举止顶多只是得体大方,肯定没有所谓“贵族派头”。他们俩的穿着打扮虽然不是正统尼德兰礼服,看起来貌似没有丝毫华丽气息,但这好歹是国王家里的裁缝手制的衣物,层次其实远比正统礼服还要高。

他们跟着歌剧院工作人员走过时,引起许多尼德兰人的关注。这些尼德兰人虽然不知道这两人是国王家的贵宾,但两个穿着模样普通,但材质明显相当不错的“上国人”,在这些尼德兰人眼里看来:绝对不是普通人!

歌剧院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一进大门便是好长一段往上的台阶。这是由于建筑在河心岛上的缘故,建筑原理就不细了。

这建筑物的内部与外墙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歌剧院内部也有好多处玻璃幕墙。刘佳走到台阶顶端时,他眼前那面玻璃幕墙正好能看到舞台的一侧。他看了几眼里面那呈“下沉”状的盆地式舞台,便赶紧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他在看的时候,石瑞娟没有停下脚步,正跟着歌剧院里的工作人员正往前走。石瑞娟其实对这里面也颇感好奇。她只是想先找到地方坐下,免得给前边带路的工作人员添麻烦。

刘佳很快便查觉到一处区别,一处与他以前去过的任何剧院都不同的区别。这歌剧院里没有公开式观众座席,观众并不是坐在舞台前方,而是在那呈盆地状的舞台上方就坐。

舞台上方有许多处看起来象阳台似的建筑物,从之前石瑞娟与歌剧院工作人员的简短交谈听来。刘佳断定“每个阳台就是一个包间”。

石瑞娟和工作人员的自然是王土官话。歌剧院是针对贵族阶级设立的娱乐项目,在这里工作的人,自然得有资格“应付贵族派头”,一口流利“上国”官话正是尼德兰贵族的派头之一。

一次消费动不动几百塔伦托,用王土国人法就是“数万大元”的消费,可不是所有尼德兰人都轻易承受得起。来这里消费的几乎都是尼德兰贵族,要不然便是与贵族有关的人。

跟着工作人员走到某处包间里。刘佳想起“很多尼德兰人都听得懂王土官话”这茬,便向对方提出:

“这里哪处供应饮料和零食?”

他不知道这工作人员的“外语听力”水准如何,所以刻意放慢了语速,也用少了许多词句。事实上他原本想问“哪里有卖爆玉米花”来着。

现在几乎所有王土国电影院里,都有销售“爆玉米花”这种源自尼德兰的零食,刘佳和石瑞娟都挺喜欢这个。因为“爆玉米花”体积虽大分量却少,无论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