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 本科函授(1/2)

一九八一年,肖兰专科函授毕业之后,她就打算接着函授本科,她在专科函授的三年中,认真地学习,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加厚了自己的知识层面,对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趣*读/屋但是,她没有机会,不是上头没有本科函授的招收,也不是学校没有名额,这两方面都有,从一九八一年的夏季开始,年年都有名额,但就只有一个。这个名额,肖兰得不到,都叫后来从外地转来的韩斌获得。

这仅有的一个名额,不是肖兰的水平不够,而是当时的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刘季棉不给她,都给了小韩,那小韩也不争气,年年考,年年都考不上,就是这个名额这么被小韩糟蹋了,那刘季棉也不肯给肖兰一次机会。这理由就是,肖兰和刘季棉的关系是一般化,平日里也不去溜须他,而那个小韩,天天去虚乎刘季棉,这就是中国某些领导的现状,坑好人,坑能人,捧坏人,捧庸人!

一九八四年六月份,上头又来了精神,这次招收本科函授的名额不限,谁有能力,谁就去考,合格了,就入取。肖兰听到这么个消息,真是喜从天降,乐不可支。肖兰去考,小韩也去考,还有几人去考。结果,清原一中只有肖兰一人考上了,小韩还是名落孙山,沮丧而归。

原来和肖兰在一起函授专科的嘉萨县的学友们,有几个也考上了。他们考上的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地址在哈尔滨市。整个清原镇,就只有肖兰一人,她觉得很孤独,连个伴都没有。肖兰就和嘉萨县城的老同学联系,那时,联系方式也落后得多,哪里有什么大哥大、手机?

就是通信、打电话,个人家也没有安电话的,只有单位里有。肖兰不知怎么知道了嘉萨县的专科学友考上的,有个叫胡桂荣的同学,就打电话和她联系。在嘉萨县函授专科时,肖兰和她并不熟悉,只是知道有这个人,那时,清原一中这几个专科函授生学习认真,成绩突出,尤其是肖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学员们几乎人人都知道她的名字。

肖兰和胡桂荣通话,得知嘉萨县里有四个女教师考上了省教育学院,除了肖兰和胡桂荣外,还有嘉萨商校的冯丽娜,职高的陶敏。至于男老师,嘉萨县一共考上了十人,肖兰大多数都不认识。

他们面授的地点在哈尔滨的师范学院。肖兰和胡桂荣商定,哪天,哪趟车,大家在哈尔滨的车站检票口等候。这十四个学员,几乎都是同天、同车去哈尔滨的。

第二天,学员们都到师范学院的礼堂里听课。第一科,是现代文学史。讲课的是陈明华老师。据说,他是副教授,好像是院里唯一的一个副教授,其他的老师,都是讲师。陈老师的讲课,很有特点。他没有拿书,也没有拿稿,只是一个人两手空空的来到了讲台上。大家以为他不是面授的老师,是领导讲话。

但是,这陈老师坐了下来,看样子,不会讲的太少。陈老师的年纪大约是五十多岁,中上等个儿,面色较白,看上去很精神。大家都听他讲什么。陈老师讲课了,大家才明白,他就是面授的老师。不由得有些佩服。

陈老师讲起来,很受听,他讲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四个分期,每个分期的年限,每个分期内的文学社团的活动情况,主要负责人,主要作家。还有,每个时期的文学动向,主要作家,代表作品,作品的内容、思想、艺术等等。

陈老师讲的头头是道,线条清晰,详略得当,重点分明。他的语言,精辟、干脆、生动、形象。

所有的听众,都全神贯注,没有溜号的,更没有打瞌睡的,有一个农村的学员,听到陈老师的讲课,入了迷,他跑到最前面的椅子上,微微仰着头,张着嘴儿,好像都听傻了!陈老师一直讲了两天,都是没有带任何的书本和资料,就是自己用嘴来讲。大家听后,都赞扬,直到陈老师讲完,大家还沉浸在他的讲课的境界之中。

后来的各科老师,没有一人像陈老师不拿资料的,他们带着书、还有讲稿,那就远远不如陈老师讲的受听了,因为,他们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贮存在脑海中,他们时不时的看讲稿和书本,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在后来的老师中,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老师,相比之下,比较突出一点儿,他是面授《语言学》的,他不怎么看教材,讲的也很到位。这个年轻的老师很严厉,后来,他说了,是为大家好,学员们都理解了他。

老师们不同的讲课方式和水平,对肖兰促动很大,她要像陈明华老师那样,知识溶于脑海里,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要照本宣科,自己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讲课的艺术,太重要了,它的关系太大了!

肖兰每次,都是认真听,认真记笔记,然后,认真地消化、反馈。她回家之后,把作业认真地做好,邮往学院。她把复习题都做好答案,在下次面授二十天前,开始背答案,有的答案长到十六开纸两三页,肖兰都记得滚瓜烂熟。

到了面授期,他们到了学院,上午到的,下午,那些学员们都进行复习,肖兰她不学了,她就睡觉。除了第一次面授外,每次面授都先考试。

在课余时间,尤其是晚上,有些学员就去街里逛逛。一般的是一个县的一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