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节艰难的决定(2/3)

区汇聚着众多缺衣少食的原辽东难民,正红眼等待北边关地区夏收完成就必定会南下疯狂抢掠以轻松获取钱粮,把辽东和燕云的灾难困难巨大负担转嫁到宋朝身上。文成侯赵公廉早就把这个预测汇报到朝廷提醒北边关严阵以待。北军民面临一场不可避免的血战冲突,守住边防,防范辽人钻空子进犯怕都力有不逮,哪有多余兵力南下剿匪?西夏方面也是看到了机会,想趁燕云难民南下大肆抢掠而牵制了宋军的好机会夹攻大宋狠捞一把。西军察觉了西夏大军蠢蠢欲动迹象,正严加戒备,无心它顾。大宋边防形势严峻。皇帝赵佶危急时想起的救架第一能人赵公廉即使有心也无力来追剿流寇和海盗。那么剩下能调用的大军只能是京城禁军,兵力够而且从京城北上山东,距离很近,多半能赶得及堵住东奔的流寇。这情况,上朝众臣没人是傻子会看不明白,却没几个人提起赶紧抽调京军北上。京城八十万军队,已经紧急抽调走了四十万,十万镇守江南,三十万负责追剿并防止海盗偷袭京城,都责任重大而危险,这时候根本不可能调回来防守京城或分兵调去堵截流寇,剩下的一半京军,即使仍有四十万,皇帝也胆怯,只感觉守京兵力不够用,就怕强贼耍阴谋诡计突然袭来时军队守不住京城保不住他的命,内心不愿意再抽调兵力去剿灭流寇。海盗和流寇的破城力传得实在太可怕了,攻破州府城池简直如同喝酒吃菜般轻松容易。东京众臣更是贪生怕死占绝对主流。宰相、枢密使等要员更是自私惜命的。官僚们都和皇帝同样胆虚,不愿再抽兵,又猜知皇帝心思。谁还愿意违逆皇帝心意又不顾自己家小命极力主张调京军。满朝文武激烈争论。在皇帝红眼急怒直接喝问到底怎么办时,有人主张急调文成侯部下骁勇能战辽寇的大军南下追剿流寇并配合高太尉大军剿杀海盗。理由振振有词。文成侯的军队能征善战,还配有不少骑兵,来了绝对有把握打败区区只人数多的流寇。关键是,清真山流寇和海盗才是大宋的致命威胁,朝廷绝不能放过,否则对大宋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太恶劣,动摇了国本。至于沧北少了军队,让辽**害重了,不大紧。沧北本就是偏远荒凉地,地广人稀,没什么要紧的,再损失又能损失多少?不可能和海盗和流寇造成的损失相比嘛。剿灭上岸海盗和流寇,不但重创了海盗,振奋了国威,稳定了人心,还能截获抢走的无数钱粮财富。说来说去,无非是辫子朝时宁与外国强盗,不与家奴那一套。宋国财富可任辽国抢,但决不能让国人反**众得了去生活。至于调文成侯部下军队从大老远的沧北南下来剿匪来不来得及,是否有可操作性,建议者就不关心了。其中暗含的居心叵测阴险算计只有建议者自己和背后的势力清楚。说穿了,到了国难的这时候,这些人也首先考虑的是内斗,生怕赵公廉不死、沧赵家族在辽人南下抢掠时不灭。……….众臣提供了各种建议,实际没一个靠谱的,却争执不下。蔡京、白时中、张邦昌等宰相要员却一个个皱眉做深思状一言不发。赵佶本就是个犹柔寡断只精于享乐和玩权的皇帝,被众臣这么一激烈搅和越发六神无主,根本拿不定主意,那只能放众臣回去再好好想想。再开朝会再议。一再议就拖了起来。各种奇怪点子出来的更多,争论得也越发激烈,唇枪舌剑,辩得急眼了,差点儿在朝堂上打起来,闹得赵佶更焦虑心烦,也越发没个主意,结果转瞬就过了四五天。清真山流寇都扫荡过了大名府辖区。北京大名府是首都东京防范辽军破了边关长驱直入打来的第一军事重镇,布有三万多重兵,兵坚甲利配有天王李成、急先锋索超等悍将,绝对有势力堵一堵周川马元领导的这只流寇团体,但文才武德兼备的梁中书压根没敢出一兵一卒去攻击。他同样被海盗的强大号召力和这只流寇的招揽人心破城能力吓住了,深恐大名府也被内乱破了,严令守军紧守大名府不得不出城一步,任流寇军扫荡辖区县城大户。马元等武将也知道大名府的重要性和军事力量,给面子没敢嚣张去挑衅攻击。到了这时候再不赶紧派兵追剿,流寇就很快杀到海边逃走了,什么文成侯精锐除非能飞过来,否则全鸟用不顶。就在这关头,因反对腐化而恶了皇帝被贬为起居郎的大炮李纲当堂怒斥群臣瞎出主意,主张赶紧调京军十万北上剿贼。历史上曾任过宰相的欧阳珣以及外出督导教育刚刚匆匆返京的权邦彦也站出来极力主张抽调京军。皇帝赵佶也明白自己再胆怯不同意调禁军,那流寇造成的一切巨大损失就彻底无法挽回了。他一动心,蔡京、白时中等了解透了皇帝的重臣要员等的就是皇帝改变主意的这个时候,也立即站出来拿主意帮皇帝拍板。这样做,他们不会成为违逆皇帝心思的出头鸟,不会遭到皇帝事后的记恨,也不用担出主意的主要责任。抽调的禁军打胜了最好,若是战败了,损失惨重,还危及京师,那首要罪责就在李纲等人身上。玩政治以稳妥为主。你常会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最有效的,却必定是出了事官员责任最小的。老奸巨滑的蔡京他们不能不担心战败的后果。毕竟传来的流寇消息证明这伙人的祸害能力和战斗力可是不小。高俅这种军事二五眼训练的禁军能不能打败流寇确实是疑问。赵佶终于拿定了主意,命令辅国大将军统领十万禁军立即北上堵截追剿。又严令留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