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衍生品的危机(知识类,非喜莫入)(2/3)
作品:《贴身经理人》。当经济变得不景气时,所有行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对债券投资者而言,完全的风险多元化配置是不可能的。因此,风险溢价应当永远存在。
其次,衍生品定价可能被扭曲。布莱克-斯科尔斯(ck-scholes)公式是用来为期权定价的。过去五年中,期权市场的扩张变得无以复加,新品种层出不穷。通常,新出现的交易品种的可流动性并不高。这就违反了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有效的前提假设,即市场必须是可自由流通的、连贯的、随机的。多数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abs)的规模都很小。这时候期权的定价可能仅取决于个人的臆测。投资银行不遗余力地向投资者推介衍生品,有时它们甚至为此设立基金,用别人的钱去买这些产品。投资银行是这场衍生品泡沫中的“看得见的手”。
更重要的一点是,金融欺骗可能也是推动此轮衍生品泡沫的部分因素。很多此类金融衍生品的买家都是小型对冲基金。因为这些产品流动性差,其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是自我定价的。拥有这些产品的对冲基金可以人为操纵价格,并到投资人那里去邀功,它们还为自己的“良好业绩”给自己开出奖金支票。当然,这种价格泡沫也向其他领域扩张。很多对冲基金大量持有小公司的股票,随意操纵它们的股价,就像中国股市里的庄家一样。e也会抬高处于它们投资组合中的公司的价格。由于它们所持有的公司通常没有上市,做高这些公司的价格甚至更容易。不过,它们面临的问题是,在把投资套现之前,它们不能给自己发奖金。
金融欺骗催生了对债券衍生品的需求。这也可能成为推动衍生品泡沫的原因。随后,衍生品推动信贷需求,并导致全球信贷泡沫。这也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当持有债券衍生品的基金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它们从“业绩良好”转眼就变成“资不抵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泡沫破裂可能殃及其他领域,甚至推倒整个信贷市场。
目前,多数市场专家都在试图稳定市场,宣传次级抵押贷款仅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次级抵押贷款只是泡沫的冰山一角。这一泡沫起源于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兜售那些天书般难懂的金融衍生产品,又不断推高它们的价格。几年前我就参加过一个会议,出席的人分别来自对冲基金和它们的投资者。其中一些基金专注于债券衍生品交易,听众对基金经理们所作的介绍一片茫然。他们离开时,就认为找到了一种容易赚钱的高技术手段。正是这种无知养虎成患。
泡沫破裂链条
衍生品的繁荣对保持资金的低成本至关重要,这又驱动了信贷需求。但流动性水平应当由央行决定。当利率低时,市场需求更多的货币,反之亦然。衍生品的繁荣在央行没有行动的情况下,推低了利率水平,其效应与央行降息是一样的。信用价差之低意味着利率至少被压低了200个基点。资金价格不断降低,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架空了央行的货币政策。不知不觉间,各国央行让一个巨大的信贷泡沫控制了全球经济。
华尔街著名投行贝尔斯登最近将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清盘。这两只基金的投资对象,正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的高评级债券衍生品。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可以被集中成一个资产池,并用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这个资产池获得的收益可以按比例分配给资产支持证券(即资产证券化后的证券)的持有人,其中一些拥有优先受偿权。如果部分贷款成为坏账的话,这部分优先级的投资者不会遭到损失。
但这种人为的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区分其实是无用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主要在宏观层面。如果宏观条件恶化,大量次级抵押贷款就会一起变成坏账。此时,即使投资者拥有像贝尔斯登这两家基金那样的最优先级的资产支持证券,也会像其他投资者一样蚀本。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只基金会变得一文不值。
次级抵押贷款泡沫破裂之后,下一个遭殃的是美国公司债市场。最近,这个市场中的消息并不乐观。很多银行已经承诺,要为一些已经宣布的交易发行债券。这变成一种自拉自唱的交易,即如果市场不买的话,银行自己会买下这些债券。不幸的是,市场正在对这些债券失去兴趣,而很多银行手中还大量持有这些债券,如果真在市场中交易的话,它们大概要损失30%的价值。这些债券价值的总和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这就是华尔街投行的股票只有九倍2007年预期市盈率的原因。这种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金融危机的预期。
美国经济每次遭遇衰退前,风险溢价都会上升。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已经蔓延到由e推动的杠杆收购债券上。未来一年中,这种利差扩大的效应相当于美联储将利率提高200个基点。联储能大幅减息以缓冲融资成本的上涨么?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美国正面临着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胀年率已经超过6%。美元的疲软也会加剧通胀压力,联储的政策空间并不大。而且这是债市从不正常向正常回归的过程,联储也不应该阻止。但是,这种回归的一个副产品可能是经济的衰退。
如果美国经济在2008年因资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贴身经理人 最新章节2008金融衍生品的危机(知识类,非喜莫入),网址:https://www.cxzww.cc/115/115946/6.html